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802376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交互控制方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需求研判与业务设计,技术研发与系统融合,系统检验与效果提升,用户试用和反馈采集,迭代完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引入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规则,实现智能判断和决策联动效果,序列模式挖掘和决策树算法分析用户操作行为,确定交互规则,并定义多屏幕联动交互的规则和逻辑,实现自适应的联动效果控制,构建和更新知识图谱,利用实体识别和属性抽取技术,进行智能推理和推荐,提供个性化的联动场景和内容推荐,采集用户试用和反馈数据,规划和优化算法,生成联动行为决策方案,并持续优化算法和数据分析,提高用户体验和联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互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交互控制方法是用于控制系统的方法,通过从外部输入获取信息并做出反馈,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并实现期望性能。常见的交互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预测控制。pid控制使用比例、积分和微分来调整输出信号,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建立模糊规则库生成控制信号,自适应控制根据系统变化调整控制策略,预测控制基于动态模型预测未来状态并计算控制信号。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选择方法取决于系统需求和控制目标。

2、其中,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涉及控制多个屏幕之间的联动行为,以实现系统的响应和控制。常见方法包括触摸交互、手势识别、数据同步与共享、规则与条件控制以及编程与脚本控制。这些方法使用户能够通过触摸、手势、数据同步或编程来在多个屏幕之间切换内容、传递交互指令或实现联动效果。通过灵活选择和组合这些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系统需求,并提供丰富而高效的多屏幕交互体验。

3、在现有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其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相关设置,导致现有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个人偏好、使用习惯和环境需求。其次,多屏幕环境下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分散注意力的问题,现有方法无法有效过滤和呈现信息,影响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和信息获取。此外,现有方法在多屏幕协作和切换方面可能存在一致性问题,用户需要频繁切换屏幕或进行重复操作,影响用户体验。另外,现有方法可能依赖特定的技术设备和标准,限制了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需求研判与业务设计;

4、技术研发与系统融合;

5、系统检验与效果提升;

6、用户试用和反馈采集;

7、迭代完善。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需求研判与业务设计的步骤具体为:

9、需求分析和规则获取;

10、利用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则;

11、实现智能化的联动效果。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需求分析和规则获取的步骤具体为:

13、确定多屏幕联动交互的目标和所需的业务逻辑;

14、使用序列模式挖掘算法来分析用户在不同屏幕上的操作行为,确定用户与屏幕之间的交互规则;

15、针对上下文信息的捕捉,使用上下文感知算法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

16、基于用户操作行为、上下文信息和业务需求,使用决策树算法分析和建模,定义多屏幕联动交互的规则和逻辑;

17、利用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则的步骤具体为:

18、选择drools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

19、使用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的语言和工具,将得到的特定规则和逻辑转化为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形式;

20、利用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提供的语法和结构,编写规则和决策表,用于逻辑判断和决策;

21、与行业专家协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则,存储在数据库中供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使用;

22、所述实现智能化的联动效果的步骤具体为:

23、使用数据采集工具监测并提取用户操作行为和上下文信息;

24、当有新的用户操作行为或上下文信息时,触发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进行逻辑判断和决策,实现规则匹配和推理过程;

25、根据规则引擎和专家系统的决策结果,执行相应的多屏幕联动交互操作,所述多屏幕联动交互操作包括显示内容、控制设备。

2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技术研发与系统融合的步骤具体为:

27、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28、语义分析和理解;

29、意图识别与需求理解;

30、联动决策和交互控制。

3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的步骤具体为:

32、使用爬虫、api技术收集包含用户输入和相关语义信息的语料库;

33、使用包括文本去噪、停用词去除的文本预处理算法,对语料库进行数据清洗和标注;

34、所述语义分析和理解的步骤具体为:

35、使用jieba分词算法进行中文或英文文本的分词和词性标注;

36、应用bilstm-crf命名实体识别算法,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的实体项目;

37、使用stanford parser依存句法分析器结合神图转移句法分析器,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

38、所述意图识别与需求理解的步骤具体为:

39、使用包括朴素贝叶斯(nb)的机器学习算法等进行意图分类;

40、使用包括关键词匹配、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的槽位填充算法,识别用户输入中的槽位信息,并进行填充;

41、使用递归神经网络(rnn)技术跟踪对话上下文,维护对话历史和相关信息;

42、所述联动决策和交互控制的步骤具体为:

43、利用规则引擎结合决策树算法进行规则匹配和决策生成,判断用户意图和系统响应;

44、根据决策结果,维护系统的内部状态并执行相应的交互控制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呈现特定内容、触发特定事件。

4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系统检验与效果提升的步骤具体为:

46、知识图谱构建和更新;

47、知识图谱推理和推荐;

48、所述知识图谱构建和更新的步骤具体为:

49、收集和清洗数据,并进行包括去重、降噪、标准化的预处理步骤;

50、采用具体为条件随机场的实体识别算法,结合包括命名实体识别、关键词提取的属性抽取技术,从文本数据中识别实体和抽取属性;

51、利用基于规则的关系抽取算法从文本数据中抽取实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关系图谱;

52、通过增量学习和自动化更新的方法,给予新增数据和领域专家的参与,对知识图谱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

53、所述知识图谱推理和推荐的步骤具体为:

54、基于用户历史行为和反馈数据,使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对用户的兴趣进行建模;

55、通过设备状态、位置信息、时间的环境上下文,结合用户输入的需求和行为,获取当前的上下文信息;

56、利用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采用图算法进行联动推理,推断合适的联动场景和内容;

57、结合用户的兴趣模型、上下文信息以及领域相关的知识图谱,使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提供个性化的联动场景和内容推荐。

5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用户试用和反馈采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研判与业务设计的步骤具体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分析和规则获取的步骤具体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研发与系统融合的步骤具体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的步骤具体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检验与效果提升的步骤具体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试用和反馈采集的步骤具体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试用和反馈采集的步骤具体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迭代完善的步骤具体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分析的步骤具体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研判与业务设计的步骤具体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分析和规则获取的步骤具体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技术研发与系统融合的步骤具体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屏幕联动的响应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的步骤具体为: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珠江艾茉森数码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