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继电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9070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磁路部分、摆动连接件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线圈主体通过磁力驱动衔铁组件绕第一轴线切换转动;摆动连接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摆动连接件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分适于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一端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端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摆动连接件被配置为由第一端接受衔铁组件拨动而转动,以及在转动时由第二端带动动接触件运动至闭合位置或断开位置,从而能够将衔铁组件的转动小行程放大转换,实现动接触件与静接触件的分断及闭合的大行程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制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随着继电器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继电器逐渐向着高负载、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高负载的需求要求继电器应当具备大触点间隙。

3、现有的相关技术中,继电器如果想要增大触点间隙行程,例如,为了符合国网智能物联表新标准中关于动静触点间断开的距离需大于5.5mm的规定,那么,需要成倍增加磁路部分的磁场强度、增加功耗,尤其是,由衔铁组件构成的磁路部分还需成倍增大衔铁组件的转动角度,如此,会导致衔铁组件与线圈组件的磁间距增大,并导致吸合难度增大,而为了确保衔铁组件在磁间距增大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吸合,还需提升磁路部分线圈的磁力以及衔铁组件中磁钢的磁力,由此则会增大磁路部分线圈的体积和衔铁组件的体积,且不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在保证磁路部分体积小型化的基础上,增大触点间隙。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摆动连接件和接触部分;

3、所述接触部分包括动接触件和静接触件;

4、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组件和衔铁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所述线圈主体通过磁力驱动所述衔铁组件绕第一轴线切换转动;

5、所述摆动连接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摆动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部分适于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摆动连接件被配置为由所述第一端接受所述衔铁组件拨动而转动,以及在转动时由所述第二端带动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闭合位置或断开位置;

6、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动接触件与所述静接触件接触;在所述断开位置,所述动接触件与所述静接触件分离。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动接触件具有延伸方向,且其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动触点;所述静接触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静接触件均设置有静触点;两个所述静触点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点对应。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断开位置,两个所述动触点与其所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间隙之和至少为5.5mm。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动接触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动接触件沿与所述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布且并联连接。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线圈主体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动接触件的动作方向;所述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线和所述第一轴线均垂直。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推动件;所述动接触件安装及随动于所述推动件;所述第二端能够带动所述推动件沿平行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的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接触件在所述闭合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切换。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推动件与所述摆动连接件中的一者设置有拨动槽,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拨动槽配合的拨动部;所述拨动槽具有沿所述动接触件的动作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摆动连接件往返摆动时,所述拨动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并形成第一抵接位置;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并形成第二抵接位置;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抵接位置位于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衔铁组件远离所述线圈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摆臂,所述摆臂设置有容纳槽,所述摆动连接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沿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所述容纳槽具有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容纳槽转动过程中的最大宽度。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容纳槽的槽壁推抵所述第一端时,与所述第一端为点接触或线接触。

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沿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所述摆臂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远离所述静接触件的一侧。

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衔铁组件包括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位于所述第二衔铁的远离所述线圈主体的一侧;所述线圈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所述第一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靠近所述静接触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的另一端;

19、沿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所述第一轴线居中设置于所述第一轭铁用于供所述衔铁组件配合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轭铁用于供所述衔铁组件配合的端部之间,且所述第一轴线相较于所述第二轴线更靠近所述静接触件所在的一侧;

20、所述第一衔铁和所述第二衔铁分别靠向所述第一轭转动的行程等于所述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向分别靠向所述第二轭铁的方向运动的行程;沿所述容纳槽的深度方向;所述第一槽壁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槽壁的高度。

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衔铁组件包括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位于所述第二衔铁的远离所述线圈主体的一侧;所述线圈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所述第一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靠近所述静接触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的另一端;

22、沿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所述第一轴线位于所述第一轭铁用于供所述衔铁组件配合的端部和所述第二轭铁用于供所述衔铁组件配合的端部之间较靠近于所述第一轭铁的一侧,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位于同一高度位置;

23、所述第一衔铁和所述第二衔铁分别靠向所述第一轭铁转动的行程小于所述第一衔铁和所述第二衔铁分别靠向所述第二轭铁转动的行程。

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摆动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接段的自由端为所述摆动连接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自由端为所述摆动连接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二轴线。

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转轴一体成型设置。

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用于容置所述接触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和所述摆动连接件的底座,所述衔铁组件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一轴线。

27、上述专利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28、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通过设置摆动连接件,摆动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路部分、摆动连接件和接触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具有延伸方向,且其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动触点;所述静接触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静接触件均设置有静触点;两个所述静触点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点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断开位置,两个所述动触点与其所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间隙之和至少为5.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动接触件沿与所述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布且并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动接触件的动作方向;所述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线和所述第一轴线均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件;所述动接触件安装及随动于所述推动件;所述第二端能够带动所述推动件沿平行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的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接触件在所述闭合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与所述摆动连接件中的一者设置有拨动槽,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拨动槽配合的拨动部;所述拨动槽具有沿所述动接触件的动作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摆动连接件往返摆动时,所述拨动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并形成第一抵接位置;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并形成第二抵接位置;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抵接位置位于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组件远离所述线圈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摆臂,所述摆臂设置有容纳槽,所述摆动连接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沿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所述容纳槽具有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容纳槽转动过程中的最大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壁推抵所述第一端时,与所述第一端为点接触或线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所述摆臂位于所述第一轴线的远离所述静接触件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组件包括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位于所述第二衔铁的远离所述线圈主体的一侧;所述线圈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所述第一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靠近所述静接触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的另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组件包括第一衔铁和第二衔铁,所述第一衔铁位于所述第二衔铁的远离所述线圈主体的一侧;所述线圈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轭铁和第二轭铁,所述第一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靠近所述静接触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轭铁位于所述线圈主体的另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接段的自由端为所述摆动连接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自由端为所述摆动连接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为所述第二轴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转轴一体成型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容置所述接触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和所述摆动连接件的底座,所述衔铁组件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为所述第一轴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路部分、摆动连接件和接触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具有延伸方向,且其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动触点;所述静接触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静接触件均设置有静触点;两个所述静触点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点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断开位置,两个所述动触点与其所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间隙之和至少为5.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动接触件沿与所述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布且并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动接触件的动作方向;所述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线和所述第一轴线均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件;所述动接触件安装及随动于所述推动件;所述第二端能够带动所述推动件沿平行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的方向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接触件在所述闭合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与所述摆动连接件中的一者设置有拨动槽,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拨动槽配合的拨动部;所述拨动槽具有沿所述动接触件的动作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摆动连接件往返摆动时,所述拨动部分别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并形成第一抵接位置;所述动接触件运动至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并形成第二抵接位置;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抵接位置位于与所述线圈主体的轴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郎代文广李方能钟叔明殷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