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雪玲专利>正文

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8346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1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包括炉头本体,炉头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腔体和至少两个外环进气通道,第一腔体上设置有第一大气连通口,外环进气通道包括外环入口和外环出口,每一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外环入口连通第一腔体,外环进气通道由外环入口往外环出口方向包括有前直段和弯弧段,其特征是:炉头本体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耳凸部,每一所述外环进气通道的弯弧段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对应的支耳凸部内;此款燃烧器用炉头结构,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外环进气通道,炉头本体对应每一外环进气通道增设有支耳部,就可实现在同一单位面积的炉头本体上设置两个以上的外环进气通道,明显提高同一单位面积炉头本体的燃气进气总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烧器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用炉头结构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燃烧器,见中国技术专利号:2020223694037,名称:一种燃烧器用炉头,授权公告日:2021年06月04日,包括炉头本体、外环分火器和外环火盖,炉头本体内设有外环进气腔,外环分火器内设有外环混合腔,外环火盖置于外环分火器上,其特征是,还包括外环隔热层,外环隔热层设置在炉头本体和外环分火器之间,外环隔热层内设有第一隔热腔,第一隔热腔连通外环进气腔和外环混合腔。此款燃烧器用炉头,外环隔热层阻隔了热量向炉头本体传递,实现降低炉头内部腔体温度,从而降低喷嘴以及喷嘴前的燃气管道的温度,确保燃气密度不减小,炉头内部腔体内燃气气压平稳,提高燃烧器负荷,保持燃烧器火力,同时,第一隔热腔的存在,还降低了炉头本体回火和熄火噪音的风险,使用更安全。

2、但是,上述结构的燃烧器,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炉头本体上设置有外环进气腔,为了保证燃气进气量和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充分,上述的外环进气腔采用的是单个管径较大的弧形通道,使得单位面积内的底座只能设置一个外环进气腔,若要设置两个外环进气腔,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包括炉头本体(1),所述炉头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腔体(2)和至少两个外环进气通道(3),所述第一腔体(2)上设置有第一大气连通口(21), 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包括外环入口(31)和外环出口(32),每一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的外环入口(31)连通第一腔体(2),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由外环入口(31)往外环出口(32)方向包括有前直段(33)和弯弧段(34),其特征是:所述炉头本体(1)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耳凸部(4),每一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的弯弧段(34)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对应的支耳凸部(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用炉头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包括炉头本体(1),所述炉头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腔体(2)和至少两个外环进气通道(3),所述第一腔体(2)上设置有第一大气连通口(21), 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包括外环入口(31)和外环出口(32),每一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的外环入口(31)连通第一腔体(2),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由外环入口(31)往外环出口(32)方向包括有前直段(33)和弯弧段(34),其特征是:所述炉头本体(1)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耳凸部(4),每一所述外环进气通道(3)的弯弧段(34)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对应的支耳凸部(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弧段(34)包括内侧弯弧部分(341)和外侧弯弧部分(342),内侧弯弧部分(341)位于炉头本体(1)内,外侧弯弧部分(342)位于支耳凸部(4)内,所述内侧弯弧部分(341)的容积小于外侧弯弧部分(342)的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本体(1)包括炉头座(11)和炉头盖(12),所述炉头盖(12)盖合在炉头座(11)上,所述第一腔体(2)、前直段(33)和内侧弯弧部分(341)均设置在盖合后的炉头盖(12)与炉头座(11)内,所述炉头盖(12)上延伸出支耳上部(41),炉头座(11)上对应支耳上部(41)位置延伸出支耳下部(42),所述支耳上部(41)和支耳下部(42)对应的端面分别设置有小凹腔(100),支耳上部(41)与支耳下部(42)盖合以使两个小凹腔(100)围成所述外侧弯弧部分(3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用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座(11)上设置有第一下半腔(22)、前直段下半腔(331)和内侧弯弧下半腔(3411),所述炉头盖(12)上设置有第一上半腔(23)、前直段上半腔(332)和内侧弯弧上半腔(3412),所述第一下半腔(22)和第一上半腔(23)构成所述第一腔体(2),所述前直段下半腔(331)和前直段上半腔(332)构成所述前直段(33),所述内侧弯弧下半腔(3411)和内侧弯弧上半腔(3412)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雪玲
申请(专利权)人:廖雪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