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羽绒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8037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24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的四周缝合在一起,且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设置有多条立衬,所述多条立衬呈纵横交叉将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多个隔间,每个隔间内均填充有羽绒,其中,位于所述羽绒被的纵向两侧边处和横向第一侧边处的侧边隔间的面积小于其他隔间的面积。本技术的羽绒被可以在纵向两侧和靠近用户脚部一侧均实现压风,从而提升羽绒被的保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羽绒被


技术介绍

1、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相关技术。

2、羽绒被是冬日的必备佳品,羽绒被的舒适度和保暖效果关系到用户的睡眠质量。目前,市场上的羽绒被基本都利用羽绒被纵向两侧边自然压力垂下的原理,使得用户盖上羽绒被之后,被子纵向两侧实现压风,达到被子纵向两侧不漏风的效果。

3、然而,此种羽绒被纵向两侧压风的设计会使得用户脚部的漏风更加严重,尤其对于睡觉喜欢翻动的用户而言,其脚部漏风的空隙将会增大,导致羽绒被内部温度下降,保暖效果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非常需要一种改进的羽绒被,以提升保暖效果。

2、在本上下文中,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期望提供一种羽绒被。

3、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的四周缝合在一起,且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设置有多条立衬,所述多条立衬呈纵横交叉将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多个隔间,每个隔间内均填充有羽绒,其中,位于所述羽绒被的纵向两侧边处和横向第一侧边处的侧边隔间的面积小于其他隔间的面积。

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纵向上的所述多条立衬之间互相平行,以及横向上的所述多条立衬之间互相平行,并且每一立衬与上被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5、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下被面采用镭射面料和涤棉面料拼接制备,且所述镭射面料设置在所述横向第一侧边处。

6、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被面采用镭射面料和涤棉面料制备,且所述镭射面料覆盖于所述横向第一侧边处的涤棉面料之上。

7、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其他隔间包括靠近所述羽绒被的横向第二侧边处的第一隔间,以及远离所述横向第二侧边处的第二隔间,并且所述第一隔间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隔间的面积。

8、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多于所述第二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

9、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隔间所处的区域分别对应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其中,需要保护的部位所对应区域的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少于无需保护的部位所对应区域的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

10、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立衬分别通过绗缝与所述上被面、所述下被面连接。

11、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任一条立衬与所述上被面之间存在第一绗缝痕迹,且所述任一条立衬与所述下被面之间存在第二绗缝痕迹,所述第一绗缝痕迹在所述下被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绗缝痕迹之间的错位距离为3-5cm。

12、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衬的高度为1-3cm。

13、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羽绒被,通过设置位于羽绒被的纵向两侧边处和横向第一侧边处的侧边隔间的面积小于其他隔间的面积,使得所述侧边隔间能够更容易实现压风,从而使得羽绒被纵向两侧以及靠近用户脚部一侧都能够不漏风,有助于提升羽绒被的保暖效果。并且侧边隔间的面积较小,可以使得侧边隔间更容易被翻折进羽绒被内部,从而使得羽绒被内部可以形成一个三侧的热循环结构,有助于提升羽绒被的内部温度,提升保暖效果。即便用户睡觉喜欢翻动,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暖体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羽绒被,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的四周缝合在一起,且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设置有多条立衬,所述多条立衬呈纵横交叉将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多个隔间,每个隔间内均填充有羽绒,其中,位于所述羽绒被的纵向两侧边处和横向第一侧边处的侧边隔间的面积小于其他隔间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纵向上的所述多条立衬之间互相平行,以及横向上的所述多条立衬之间互相平行,并且每一立衬与上被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被面采用镭射面料和涤棉面料拼接制备,且所述镭射面料设置在所述横向第一侧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被面采用镭射面料和涤棉面料制备,且所述镭射面料覆盖于所述横向第一侧边处的涤棉面料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隔间包括靠近所述羽绒被的横向第二侧边处的第一隔间,以及远离所述横向第二侧边处的第二隔间,并且所述第一隔间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隔间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多于所述第二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间所处的区域分别对应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其中,需要保护的部位所对应区域的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少于无需保护的部位所对应区域的隔间内填充的羽绒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立衬分别通过绗缝与所述上被面、所述下被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任一条立衬与所述上被面之间存在第一绗缝痕迹,且所述任一条立衬与所述下被面之间存在第二绗缝痕迹,所述第一绗缝痕迹在所述下被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绗缝痕迹之间的错位距离为3-5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衬的高度为1-3c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羽绒被,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的四周缝合在一起,且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设置有多条立衬,所述多条立衬呈纵横交叉将所述上被面和所述下被面之间的空间分割为相互独立的多个隔间,每个隔间内均填充有羽绒,其中,位于所述羽绒被的纵向两侧边处和横向第一侧边处的侧边隔间的面积小于其他隔间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纵向上的所述多条立衬之间互相平行,以及横向上的所述多条立衬之间互相平行,并且每一立衬与上被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被面采用镭射面料和涤棉面料拼接制备,且所述镭射面料设置在所述横向第一侧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被面采用镭射面料和涤棉面料制备,且所述镭射面料覆盖于所述横向第一侧边处的涤棉面料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隔间包括靠近所述羽绒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丹陈蕾叶琦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网易严选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