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线定子绕组、具有其的电机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7570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扁线定子绕组、具有其的电机和车辆,定子绕组包括三相相绕组,各相绕组包括多组并联的绕组支路,每组绕组支路包括三个并联的支路,三个支路采用平行并绕走线,以跨邻层绕线为主,绕线走完一半后接同层跨线再回绕走完剩下的一半;支路全段分为三份,槽口最外层与次外层之间、中间层、槽底最内层与次内层之间均采用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出线位置包括槽底最内层的跨距为y的同层线圈、中间层与次内层之间的跨距为y+2和y‑1的线圈、跨距为y‑2和y+1的线圈、以及中间层与次内层之间的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各支路电势平衡、消除不同支路间的相位差等优点,消除了因各支路不对称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具体涉及一种扁线定子绕组、具有其的电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电驱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之一,对新能源汽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电驱系统向着小型化、轻量化发展,扁线电机因顺应驱动电机的发展特点而迅速占领市场。目前,扁线电机在效率、功率密度、散热、震动噪声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2、定子绕组可分为圆线和扁线,与圆线绕组相比,扁线绕组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机槽满率,降低电机铜耗从而提供电机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小电机绕组端部高度,从而减小电机体积,提供功率/转矩密度。但扁线绕组存在固有的集肤效应现象,特别是高速电机,集肤效应较为明显。

3、电机设计过程中可能选取任意的槽极数配合、扁线层数、并联支路数以使得线负荷最佳,从而让电机方案的输出性能满足设计指标。当极数与支路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时,扁线绕组排布理论上会出现各支路无法完全空间对称的情况,支路间存在感应电势差,从而形成环流,增加附加损耗和效率,同时引起电机绕组局部过温,降低电机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线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相绕组,各所述相绕组包括多组并联的绕组支路,每组绕组支路包括三个并联的支路,各所述支路均包括多个在定子铁芯(9)的周向铁芯槽(91)上依次布置且相互串联的线圈,每组绕组支路中的三个所述支路之间的线圈布置在相邻铁芯槽(91)内;各所述支路的绕制方向相同,且均以单根线圈作为绕制起始,由槽口最外层向槽底最内层进行绕制,再由槽底最内层向槽口最外层绕制,三个支路采用平行并绕走线,以跨邻层绕线为主,绕线走完一半后接同层跨线再回绕走完剩下的一半,以实现支路对称;支路全段分为三份,铁芯槽(91)的槽口最外层与次外层之间采用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铁芯槽(91)的中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线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相相绕组,各所述相绕组包括多组并联的绕组支路,每组绕组支路包括三个并联的支路,各所述支路均包括多个在定子铁芯(9)的周向铁芯槽(91)上依次布置且相互串联的线圈,每组绕组支路中的三个所述支路之间的线圈布置在相邻铁芯槽(91)内;各所述支路的绕制方向相同,且均以单根线圈作为绕制起始,由槽口最外层向槽底最内层进行绕制,再由槽底最内层向槽口最外层绕制,三个支路采用平行并绕走线,以跨邻层绕线为主,绕线走完一半后接同层跨线再回绕走完剩下的一半,以实现支路对称;支路全段分为三份,铁芯槽(91)的槽口最外层与次外层之间采用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铁芯槽(91)的中间层采用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槽底最内层与次内层之间采用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出线位置包括槽底最内层的跨距为y的同层线圈、中间层与次内层之间的跨距为y+2和y-1的线圈、跨距为y-2和y+1的线圈、以及中间层与次内层之间的跨距为y的邻层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线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组绕组支路中的其一个支路所采用的绕线方式是:单根线圈设置在槽口最外层,按顺时针方向,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槽口次外层向槽口最外层进行绕制,绕满一个圆周后,再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槽口次外层向中间层进行绕制,并在中间层绕满一个圆周后,再利用跨距为y+1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中间层向次内层进行绕制,并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在次内层与槽底最内层之间绕满一个圆周,当绕线走完一半支路并跨过槽底最内层的跨距为y的同层线圈后,在圆周上改顺时针为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绕完剩下一半的支路,并利用跨距为y-1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次内层向中间层进行绕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线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组绕组支路中的其二个支路所采用的绕线方式是:单根线圈设置在槽口最外层,按顺时针方向,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槽口次外层向槽口最外层进行绕制,绕满一个圆周后,再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槽口次外层向中间层进行绕制,并在中间层绕满一个圆周后,再利用跨距为y+1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中间层向次内层进行绕制,并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在次内层与槽底最内层之间绕满一个圆周,当绕线走完一半支路并跨过槽底最内层的跨距为y的同层线圈后,在圆周上改顺时针为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绕完剩下一半的支路,并利用跨距为y+2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次内层向中间层进行绕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线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每组绕组支路中的其三个支路所采用的绕线方式是:单根线圈设置在槽口最外层,按顺时针方向,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槽口次外层向槽口最外层进行绕制,绕满一个圆周后,再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槽口次外层向中间层进行绕制,并在中间层绕满一个圆周后,再利用跨距为y-2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中间层向次内层进行绕制,并利用跨距为y的线圈在次内层与槽底最内层之间绕满一个圆周,当绕线走完一半支路并跨过槽底最内层的跨距为y的同层线圈后,在圆周上改顺时针为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绕完剩下一半的支路,并利用跨距为y-1的线圈按预设的顺序方向由次内层向中间层进行绕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线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距为y的线圈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线圈(1)、第二线圈(2)、第三线圈(3)和第五线圈(5);所述第一线圈(1)包括第一线圈主体(11)和第一弯折部(12),所述第一线圈主体(1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支杆(111)和连接两根第一支杆(111)一端的第一头部(112),两根第一支杆(1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弯折部(12)以形成焊接端,所述第一弯折部(12)沿所述第一线圈主体(11)的宽度方向,且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致初胡明胡昊波史俊旭胡勇峰石鸿佼吴辉忠王明辉吴江权余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车时代电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