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北大学专利>正文

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7735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涉及隧道岩爆微震监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收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微震数据,结合工程地质勘测资料,对隧道已发生的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进行微震监测和数据分析,划分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区,并确定岩爆微震预警区域,通过这些数据,深入了解深埋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微震活动规律,判别岩石破坏过程中张拉与剪切各自发挥的作用,综合分析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的破坏机制,进一步得出深埋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为预测和防止岩爆灾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岩爆微震监测,尤其涉及一种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1、岩爆是在开挖或者外界扰动下,地下工程岩体内部聚集的弹性能突然释放,到时围岩发生破裂、弹射的动力现象,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随机性和危害性。根据岩爆孕育机制,岩爆类型可以划分为应变型岩爆、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和断裂型岩爆。不同岩爆类型的孕育机理、破裂机制和破坏规模存在有较大差异,其中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在深埋隧道中发生次数多,影响区域较大、破坏力强,其至可能引发诱发连续性的岩爆。因此有必要针对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开展相应的岩爆预警,而研究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是开展岩爆预警的首要前提。

2、微震监测技术目前在多个国家矿山、地下实验室、边坡、隧道等工程安全性监测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微震监测技术是利用在空间上不同方位布设的微震传感器,捕捉岩体产生微破裂过程所发出的地震波信息,对其加以分析、处理后确定微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震级大小及能量释放等信息,以此为基础推断岩体内部应力状态、破坏情况,进而对岩体稳定性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结构面发育的,隧道切向应力与结构面走向水平或小于设定角度相交,外界扰动条件为爆破动力扰动,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区有扰动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岩爆预警区域是通过对隧道内岩爆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研究确定的;岩爆预警区域包括:掌子面前方和后方的微震事件分布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结构面发育的,隧道切向应力与结构面走向水平或小于设定角度相交,外界扰动条件为爆破动力扰动,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风险区有扰动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爆法隧道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破坏机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岩爆预警区域是通过对隧道内岩爆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研究确定的;岩爆预警区域包括:掌子面前方和后方的微震事件分布范围,垂直于隧洞轴线左右两侧的微震事件分布范围以及垂直于隧洞轴线上方和下方的微震事件分布范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本国王雷冯夏庭李红普张恒源孟祥瑞胡磊姚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