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4994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包括框架柱、下方支撑桁架、支撑部分楼层面、吊挂部分楼层面和上方桁架;吊挂部分楼层平行设置于支撑部分楼层面上方,上方桁架设置于吊挂楼层面上方,框架柱设置于上方桁架、吊挂部分楼层面、支撑部分楼层面的侧面,用于支撑上方桁架、吊挂部分楼层面、支撑部分楼层面;下方支撑桁架设置于支撑部分楼层面下方,并与框架柱相连接,用于支撑框架柱和支撑部分楼层面。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吊挂及支撑的方式,将吊柱部分楼层面的载荷通过吊柱向上传递至上方桁架,或直接通过下方支撑结构进行转换,有效降低转换结构的受荷大小及构件内力,同时为建筑使用提供最优的空间和视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


技术介绍

1、在以往结构设计中,针对建筑方案竖向构件不能落地的情况,一般采用转换结构,将不能落地的竖向构件落在转换结构上,或采用吊挂的形式,将不能落地的竖向构件吊住,但这两种方案在遇到跨度大、楼层多、荷载重的情况下,往往计算难以通过,适用受限。

2、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单一转换结构的受荷大小,有效提高转换结构的适用跨度及转换楼层的多楼层转换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对需要转换的不同楼层荷载通过上部吊挂结构或是下部支撑结构两种不同路径传递,可有效降低单一转换结构的受荷大小,可有效提高转换结构的适用跨度及转换楼层。

2、上挂下撑形式的新型多楼层转换结构体系是结合了吊挂结构及支撑转换结构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

3、即吊挂部分楼层通过吊柱,吊挂在上方桁架上,吊挂部分楼层荷载可通过吊柱先往上传递至上方桁架,再通过上方桁架将荷载传递至两侧巨型框架柱,再向下传递,支撑部分楼层通过下方支撑桁架进行转换,楼层荷载通过下方支撑桁架传递给两侧巨型柱。本专利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展上方存在多楼层情况下的下方无柱空间跨度,同时在吊挂楼层及支撑楼层之间形成了无柱空间,可以为建筑使用提供最优的空间和视野。

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包括框架柱、下方支撑桁架、支撑部分楼层面、吊挂部分楼层面和上方桁架;

6、所述吊挂部分楼层面平行间隔设置于支撑部分楼层面上方,所述上方桁架间隔设置于吊挂部分楼层面上方,所述框架柱设置于上方桁架、吊挂部分楼层面、支撑部分楼层面的侧面,用于支撑上方桁架、吊挂部分楼层面、支撑部分楼层面;所述下方支撑桁架设置于支撑部分楼层面下方,并与框架柱相连接,用于支撑框架柱和支撑部分楼层面。

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方桁架包括第一弦杆、第一竖腹杆和第一斜腹杆;

8、所述第一弦杆设置有若干组,平行间隔设置于吊挂部分楼层面上方,两个端部分别与框架柱相连接,所述第一竖腹杆与第一弦杆相垂直,连接沿竖向相邻的第一弦杆;所述第一斜腹杆斜向设置,连接沿竖向相邻的第一弦杆。

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斜腹杆与第一弦杆相连接的位置为第一弦杆与第一竖腹杆相连接的位置,或,第一弦杆与框架柱相连接的位置。

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弦杆沿横向的中轴线为基准,所述第一斜腹杆沿该中轴线斜向对称设置。

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吊挂部分楼层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层,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

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弦杆跟与其相邻的吊挂部分楼层面之间沿竖向设置有若干吊柱;

13、沿竖向相邻的吊挂部分楼层面之间设置有若干吊柱。

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吊柱与吊挂部分楼层面相垂直。

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方支撑桁架包括第二弦杆和第二腹杆;

16、所述第二弦杆设置有若干组,平行设置于支撑部分楼层面下方,一个端部与框架柱相连接;

17、所述第二腹杆斜向设置,连接沿竖向相邻的第二弦杆,或,连接第二弦杆与框架柱,或,连接第二弦杆与支撑部分楼层面。

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腹杆与第二弦杆相连接的位置为第二弦杆远离框架柱的端部。

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分楼层面设置有若干层,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

20、本专利技术中,吊挂部分楼层面通过吊柱吊挂在上方桁架下方,因此,吊挂部分楼层面载荷通过吊柱往上传递至上方桁架,通过上方桁架将载荷再传递至两侧框架柱,再向下传递;支撑部分楼层面通过下方支撑桁架进行转换,楼层载荷通过下方支撑结构传递给两侧的框架柱;将吊柱部分楼层面的载荷通过吊柱向上传递至上方桁架,或直接通过下方支撑结构进行转换,可有效降低转换结构的受荷大小及构件内力,极大扩展了多楼层转换的适用跨度;且本专利技术中,在吊挂部分楼层面与支撑部分楼层面之间会形成无柱空间,该位置不需要任何的竖向构件也可成立,为该楼层的使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视野。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本专利技术的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通过同时采用吊挂及支撑的方式,将吊柱部分楼层面的载荷通过吊柱向上传递至上方桁架,或直接通过下方支撑结构进行转换,可有效降低转换结构的受荷大小及构件内力,极大扩展了多楼层转换的适用跨度;同时在吊挂楼层及支撑楼层之间形成了无柱空间,可以为建筑使用提供最优的空间和视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6)、下方支撑桁架(2)、支撑部分楼层面(5)、吊挂部分楼层面(4)和上方桁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桁架(1)包括第一弦杆(11)、第一竖腹杆(13)和第一斜腹杆(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腹杆(12)与第一弦杆(11)相连接的位置为第一弦杆(11)与第一竖腹杆(13)相连接的位置,或,第一弦杆(11)与框架柱(6)相连接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以第一弦杆(11)沿横向的中轴线为基准,所述第一斜腹杆(12)沿该中轴线斜向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部分楼层面(4)间隔设置有若干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弦杆(11)跟与其相邻的吊挂部分楼层面(4)之间沿竖向设置有若干吊柱(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柱(3)与吊挂部分楼层面(4)相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支撑桁架(2)包括第一弦杆(21)和第二腹杆(2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腹杆(22)与第一弦杆(21)相连接的位置为第一弦杆(21)远离框架柱(6)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楼层面(5)设置有若干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柱(6)、下方支撑桁架(2)、支撑部分楼层面(5)、吊挂部分楼层面(4)和上方桁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桁架(1)包括第一弦杆(11)、第一竖腹杆(13)和第一斜腹杆(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腹杆(12)与第一弦杆(11)相连接的位置为第一弦杆(11)与第一竖腹杆(13)相连接的位置,或,第一弦杆(11)与框架柱(6)相连接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以第一弦杆(11)沿横向的中轴线为基准,所述第一斜腹杆(12)沿该中轴线斜向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采用上挂下撑形式的多楼层转换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睿朱亮刘冰殷维忠董佩伟洪明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