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4559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属于材料结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上粘接膜、下粘接膜和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通过设置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经过利用上粘接膜和下粘接膜对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的顶部以及底部进行粘接,以此实现包裹和定位,然后再经过利用在上粘接膜和下粘接膜之间的四角粘接缓冲橡胶柱,以此来加强对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的支护,以此使得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的上三维夹芯和下三维夹芯在上粘接膜和下粘接膜的内部相互的连接,并且形成相交固定方式将圆弧蜂窝芯通定位在其上三维夹芯和下三维夹芯的内侧,以此形成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材料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1、现代汽车正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一些汽车的细节设计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降低汽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车身所受的冲击伤害,汽车的缓冲吸能结构被运用在汽车保险杠系统中,随着对行人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缓冲吸能结构又被赋予了降低行人伤害的重任。

2、现有的汽车缓冲吸能结构一般蜂窝状层,且只停留在二维平面,而且夹层板的夹芯层的一般布置使夹芯层的负泊松比性能无法展现出来,二维蜂窝夹层板在受到面外冲击时,无法体现出负泊松比结构所带来的拉涨以及压缩的特性,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以解决二维蜂窝承载结构利用效率的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汽车缓冲吸能结构一般蜂窝状层,且只停留在二维平面,而且夹层板的夹芯层的一般布置使夹芯层的负泊松比性能无法展现出来,二维蜂窝夹层板在受到面外冲击时,无法体现出负泊松比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包括上粘接膜(1)、下粘接膜(2)和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3)的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上粘接膜(1)和下粘接膜(2)的底部以及顶部粘接,所述上粘接膜(1)和下粘接膜(2)之间的四角均粘接有缓冲橡胶柱(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粘接膜(1)的顶部粘接有上铝板(5),所述上铝板(5)的厚度为2.0mm~3.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铝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包括上粘接膜(1)、下粘接膜(2)和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负泊松比蜂窝结构(3)的顶部与底部分别与上粘接膜(1)和下粘接膜(2)的底部以及顶部粘接,所述上粘接膜(1)和下粘接膜(2)之间的四角均粘接有缓冲橡胶柱(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粘接膜(1)的顶部粘接有上铝板(5),所述上铝板(5)的厚度为2.0mm~3.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铝板(5)的顶部覆盖有铬化层(6),所述铬化层(6)的厚度为1.0mm~1.5.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三维胞元的负泊松比汽车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铬化层(6)的顶部涂刷有氟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涛余阳胡旭初赵冠虓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