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厨房器具的,特指一种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发展,厨房家电越发多样化,分体式电磁烹饪设备的出现,具备了电磁炉和电饭煲的功能,能有效减少厨房家电的购买配置。然而,公开号为cn215993672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分体式电磁烹饪设备,于加热底座设置弹性伸缩活动的温度传感器,并这外锅上设置导热件,外锅放置在加热底座上挤压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弹性作用下与外锅接触,温度传感器借由导热件对设置在外锅上的内锅进行温度检测;外锅通过限位结构限位放置在加热底座上,放置外锅在加热底座上随意转动;而且,加热底座通过磁性式接近感应结构判断外锅中是否具有内锅,进而切换电磁炉模式或电饭锅烹饪模式,其中,磁性式接近感应结构包括设于外锅上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以及设于加热底座上感应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磁性接近开关,此种结构,外锅装入加热底座需要准确对位,使用较为繁琐,不够人性化。
2、然而,上述分体式电磁烹饪设备,为了弹性伸缩的温度传感器能对内锅温度进行检测,需要对加热面板进行开制安装温度传感器的通孔,增加了加热面板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成本,同时,外锅底面的导热件和第一磁铁、第二磁铁设置,增加了外锅的装配组件,使得外锅结构更为复杂,增加了外锅点工艺难度和加工成本; 加热底座上的磁性接近开关,增加了加热底座的装配组件,增加了加热底座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使得烹饪器具接入判断更为简单且精确,烹饪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至少一放置于底座上的烹饪器具,该底座内置有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用以为烹饪器具提供电磁能量和电能,该第一线圈与一座内控制单元相连接,该座内控制单元用以接收无线信号并进行功能调控,该烹饪器具包括一外器具以及设于外器具中的内器具,所述外器具内置有器具控制单元,该器具控制单元用以对内器具进行测温并至少向座内控制单元传输无线信号,该器具控制单元与至少一第二线圈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用以吸收第一线圈的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能供应器具控制单元。
4、当所述外器具放置于底座上,该外器具之第二线圈与底座之第一线圈形成电磁式感应连接时,该外器具之器具控制单元与底座之座内控制单元形成无线信号连接,该底座从常态的电磁炉模式切换到电饭锅烹饪模式。
5、所述外器具设有器具中空腔体,所述器具控制单元和第二线圈设于该器具中空腔体中,该器具控制单元包含有至少一器具温度感应部,该器具温度感应部用以在工作时对内器具进行测温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座内控制单元。
6、所述外器具底部内凹形成一连接槽,该外器具之第二线圈环设于该连接槽外侧,所述底座上端凸设一连接台,该连接台与连接槽相连接。
7、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人机交互模块,该人机交互模块用以配合座内控制单元对底座进行功能调控。
8、所述外器具上还设有一盖体,该盖体内侧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与内器具形成密封结构。
9、所述盖体上设有盖部控制单元,该盖部控制单元用以接收电磁能量并并转化为电能供应盖部控制单元的内部电路,且对烹饪器具进行顶部测温后反馈给器具控制单元,该器具控制单元与盖部控制单元电磁式感应连接。
10、所述盖部控制单元与至少一盖部温度感应部相连接,该盖部温度感应部对烹饪器具进行顶部测温后反馈给器具控制单元。
11、所述外器具对应盖部控制单元的设置位置,内置有一解读感应单元,该解读感应单元用以向盖部控制单元发射电磁能量以及读取盖部控制单元的测温信息。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3、一、其底座通过第一线圈向内器具提供电磁能量,使内器具发热,对内器具内部的食材进行加热的同时,外器具之器具控制单元、器具温度感应部通过第二线圈获得电能,器具控制单元通过器具温度感应部对内器具底部进行测温,并将获得的测温数据反馈给座内控制单元,以便座内控制单元调整加热方式,使加热方式更适合食材的实时烹饪需要;同时,器具控制单元在通电状态下,使得解读感应单元之感应线圈发出电磁波,盖体之盖部控制单元通过盖部线圈接收感应线圈的电磁能量,转化为电能,供应给射频芯片和盖部温度感应部,盖部温度感应部将实时检测的温度变化数据反馈给射频芯片,射频芯片获得测温信息后,将测温信息同步给信息解读模块,信息解读模块获得测温信息并解码,再反馈给器具控制单元,器具控制单元将获得的测温信息,又反馈至座内控制单元,座内控制单元结合器具温度感应部和盖部温度感应部的测温数据,获得内器具更为精准的温度变化数据,座内控制单元根据内器具底部和顶部的温度变化,能更精准地匹配加热方式,使得食材烹饪模式更科学得当。
14、二、器具温度感应部安装于外器具上,外器具仅需在成型模具中增加测试安装位的结构设计,注塑成型时一体注塑成型即可,省去了底座之加热面板的开孔工艺,能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而且,加热面板无开孔,无论放置烹饪器具还是其他电磁炉适用锅具,都能更稳定地放置在加热面板上,不会因为烹饪器具或者锅具重量过轻而无法放平。
15、三、烹饪器具之外器具通过连接槽与底座之连接台相连接,使用简单方便,无需“磁性式接近感应结构”繁琐对位,更为人性化;烹饪器具通过第二线圈接收第一线圈电磁波获得供应器具控制单元和器具温度感应部的电能,再通过器具控制单元向底座之座内控制单元发送接入信号,座内控制单元便可根据烹饪器具接入情况进行电磁炉模式和电饭锅烹饪模式之间的切换,通过电磁感应,只要烹饪器具放置于底座,底座立即可判断烹饪器具的接入状态,使得烹饪器具接入判断更为简单且精确,烹饪模式切换反应更为快速,省去了通过“磁性式接近感应结构”实现电磁炉模式和电饭锅烹饪模式切换的繁琐结构,使得产品整体结构更为简化,同时也减少了装配时间和生产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至少一放置于底座上的烹饪器具,该底座内置有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用以为烹饪器具提供电磁能量和电能,该第一线圈与一座内控制单元相连接,该座内控制单元用以接收无线信号并进行功能调控,该烹饪器具包括一外器具以及设于外器具中的内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内置有器具控制单元,该器具控制单元用以对内器具进行测温并至少向座内控制单元传输无线信号,该器具控制单元与至少一第二线圈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用以吸收第一线圈的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能供应器具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器具放置于底座上,该外器具之第二线圈与底座之第一线圈形成电磁式感应连接时,该外器具之器具控制单元与底座之座内控制单元形成无线信号连接,该底座从常态的电磁炉模式切换到电饭锅烹饪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设有器具中空腔体,所述器具控制单元和第二线圈设于该器具中空腔体中,该器具控制单元包含有至少一器具温度感应部,该器具温度感应部用以在工作时对内器具进行测温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座内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底部内凹形成一连接槽,该外器具之第二线圈环设于该连接槽外侧,所述底座上端凸设一连接台,该连接台与连接槽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人机交互模块,该人机交互模块用以配合座内控制单元对底座进行功能调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上还设有一盖体,该盖体内侧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与内器具形成密封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盖部控制单元,该盖部控制单元用以接收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能供应盖部控制单元的内部电路,且对烹饪器具进行顶部测温后反馈给器具控制单元,该器具控制单元与盖部控制单元电磁式感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控制单元与至少一盖部温度感应部相连接,该盖部温度感应部对烹饪器具进行顶部测温后反馈给器具控制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对应盖部控制单元的设置位置,内置有一解读感应单元,该解读感应单元用以向盖部控制单元发射电磁能量以及读取盖部控制单元的测温信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至少一放置于底座上的烹饪器具,该底座内置有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用以为烹饪器具提供电磁能量和电能,该第一线圈与一座内控制单元相连接,该座内控制单元用以接收无线信号并进行功能调控,该烹饪器具包括一外器具以及设于外器具中的内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内置有器具控制单元,该器具控制单元用以对内器具进行测温并至少向座内控制单元传输无线信号,该器具控制单元与至少一第二线圈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用以吸收第一线圈的电磁能量并转化为电能供应器具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器具放置于底座上,该外器具之第二线圈与底座之第一线圈形成电磁式感应连接时,该外器具之器具控制单元与底座之座内控制单元形成无线信号连接,该底座从常态的电磁炉模式切换到电饭锅烹饪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器具设有器具中空腔体,所述器具控制单元和第二线圈设于该器具中空腔体中,该器具控制单元包含有至少一器具温度感应部,该器具温度感应部用以在工作时对内器具进行测温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座内控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电磁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申生,陈海兴,刘春光,汤康宁,孔繁文,
申请(专利权)人:昂策佛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