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内饰板结构及车辆。该内饰板结构包括内饰板本体、门袋、装饰板和护板组件,且内饰板本体的一侧连接于车门内板,门袋、装饰板与护板组件均连接于内饰板本体的另一侧,且装饰板设置于内饰板本体的中部,门袋位于装饰板的下方,护板组件位于装饰板的上方。内饰板本体采用稻壳基硅碳材料制作,能够克服采用植物纤维粉界面不相容、容易出现团聚、浮粉等缺陷,有效避免植物制粉后产生的糊味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且采用稻壳基硅碳材料制作的内饰板具有较好的强度,能够有助于内饰板结构轻量化,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内饰板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汽车车门内装饰板是连接在车门内板上的驾驶室主要内饰结构件之一,在车辆被冲撞时能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保护驾驶员与乘员的安全,并通过立体的造型提高驾驶室内的造型效果,材料和造型设计保证车门具备开关方便、支承肘腕,隔音、吸音、防尘、防水的功能;还可以设置杂物斗、为烟灰盒、门锁内开关手柄等功能提供固定位置。
2、商用车传统的车门内饰板多采用改性聚丙烯添加20%滑石粉的材料通过皮纹注塑成型。改性聚丙烯用量巨大,占车用改性塑料的48%,且大多数通过添加滑石粉填料进行增强改性,滑石粉源于天然石材的加工,不利于低碳环保,并且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对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3、随着用户对环保和节能的需求,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将植物纤维粉末代替滑石粉应用在改性聚丙烯上的方式以提升车辆轻量化,植物纤维粉界面相容不好易出现团聚、浮粉等缺陷,此外植物制粉后特有的糊味带到驾驶室内造成整车气味质量下降,影响客户使用体验。
4、因此,亟需一种内饰板结构及车辆以解决上述问题。
...
【技术保护点】
1.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板结构(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袋(20)采用稻壳基硅碳材质制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袋(20)设置有第一连接柱(21),所述内饰板本体(10)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1),所述第一连接柱(21)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11),且所述第一连接柱(21)在所述内饰板本体(10)远离所述门袋(20)的一侧形成第一连接焊点,以将所述门袋(20)连接于所述内饰板本体(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组件(40)包括底衬...
【技术特征摘要】
1.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板结构(1)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袋(20)采用稻壳基硅碳材质制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袋(20)设置有第一连接柱(21),所述内饰板本体(10)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1),所述第一连接柱(21)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11),且所述第一连接柱(21)在所述内饰板本体(10)远离所述门袋(20)的一侧形成第一连接焊点,以将所述门袋(20)连接于所述内饰板本体(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组件(40)包括底衬、表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底衬与所述表层之间的隔音层,所述底衬采用塑料制成,所述表层为针织面料制成,所述隔音层为聚醚型聚氨酯发泡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饰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衬与所述表层、所述隔音层与所述底衬和所述隔音层与所述表层均通过聚氨酯粘接剂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鹤,张彦彪,梅汇锋,冯俊鹏,王清国,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