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及独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2234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3:0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及独轮车,双向阻尼减震器包括油压缸筒、可拆卸连接的气压缸筒和气压筒盖,油压缸筒内设有阻尼油,气压缸筒与油压缸筒滑动连接,气压缸筒内设有连通件,连通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气压筒盖,另一端穿设于油压缸筒,且位于油压缸筒一端的连通件上套有油压活塞,油压活塞与油压缸筒相对滑动,油压缸筒靠近气压缸筒的一端设有油压筒盖,油压筒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油压缸筒,连通件穿设且滑动连接于油压筒盖,油压活塞将油压缸筒分为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阻尼油经连通件从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二者中一者流入另一者,实现阻尼油在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之间的双向流通,增加缓冲能力,使得减震效果更好,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独轮车,尤其涉及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及独轮车


技术介绍

1、减震器是一种常用的机车零配件。减震器的需求是由于弹簧在形变后不能马上稳定下来,会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压缩—舒张状态,所以避震器可以吸收车轮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动,使乘坐舒适。现有减震器一般包括固接于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于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遇到凹凸路面或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以此获得缓冲作用。

2、市面上常见的减震器通常设置一个油压缸筒和一个气压缸筒,利用阻尼油在油压缸筒与气压缸筒的来回流动产生的阻尼力来吸收震动,然而减震器的调节装置和内部管路的数量通常设置较少,使得阻尼油的流通路径不足,造成阻尼效果受阻,避震力度调节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阻尼油的流通路径通常是单向循环流动,遇到严重颠簸路段时,缓冲程度不足,使得减震效果差,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件(21)包括第一油管(211)和第二油管(212),所述第一油管(211)和所述第二油管(212)均配置为贯通,所述第一油管(211)和所述第二油管(212)二者中的一者套设于另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油管(211)和所述第二油管(212)位于内侧的一者内部贯通部分为第二油道(214),位于外侧的一者的内部贯通部分与位于内侧一者的外壁形成第一油道(213),所述第一油道(213)和所述第二油道(214)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件(21)包括第一油管(211)和第二油管(212),所述第一油管(211)和所述第二油管(212)均配置为贯通,所述第一油管(211)和所述第二油管(212)二者中的一者套设于另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油管(211)和所述第二油管(212)位于内侧的一者内部贯通部分为第二油道(214),位于外侧的一者的内部贯通部分与位于内侧一者的外壁形成第一油道(213),所述第一油道(213)和所述第二油道(214)不直接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筒盖(3)内设有第一导油孔(31)和第二导油孔(32),所述第一油道(213)和所述第二油道(214)二者中的一者连通于所述第一导油孔(31),另一者连通于所述第二导油孔(32)。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向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阻尼油流量的调节装置(5),所述调节装置(5)包括第一调节钮(51)和第二调节钮(52),所述第一调节钮(51)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鸿贵刘春林周威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比高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