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936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20:20
本技术公开了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上钢管柱、中钢管柱和下钢管柱,中钢管柱一侧连接悬臂梁,悬臂梁远离中钢管柱的一端连接拼接梁,悬臂梁和拼接梁的连接处设有开孔耗能器;开孔耗能器内开设4个相互平行的条形孔;本技术通过上下防屈曲盖板以及开孔耗能器耗能,提高了节点的承载和耗能能力,优化了节点的损伤元布置与空间分布;在加载过程中高强钢梁柱主体未发生破坏,视耗能组件的破坏情况进行更换即可迅速恢复节点的使用功能,且更换过程中不影响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梁柱节点耗能元件,涉及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


技术介绍

1、目前震后可恢复节点存在可更换元件形式单一,以翼缘盖板居多,且可更换元件分布位置集中在翼缘连接处,导致了现阶段震后可恢复性节点在抗震性能方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与完善;另一方面,现阶段带有可更换元件的节点多采用普通钢,导致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弹性应变有限,残余位移较大,给震后可更换带来难度;因此,为了有效改善震后可恢复节点的性能,使其在具备震后可恢复性能的基础上抗震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首次提出了将弯剪型耗能组件应用于梁柱节点,而且梁柱主体采用高强钢,耗能组件采用普通钢,不仅丰富了节点的耗能机制,优化了损伤元件的空间位置分布,还有效降低了梁柱主体的残余变形,极大地增强了节点整体抗震性能以及震后快速恢复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解决了现阶段震后可恢复性节点在抗震性能差的问题。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上钢管柱、中钢管柱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上钢管柱(1)、中钢管柱(2)和下钢管柱(3),中钢管柱(2)一侧连接悬臂梁(5),悬臂梁(5)远离中钢管柱(2)的一端连接拼接梁(6),悬臂梁(5)和拼接梁(6)的连接处设有开孔耗能器(9),所述开孔耗能器(9)设有2块,分别设于悬臂梁(5)和拼接梁(6)连接处两侧,开孔耗能器(9)两侧分别通过M16高强螺栓(11)与端板(8)和端板A(1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管柱(1)、中钢管柱(2)和下钢管柱(3)均为中空结构,上钢管柱(1)与中钢管柱...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上钢管柱(1)、中钢管柱(2)和下钢管柱(3),中钢管柱(2)一侧连接悬臂梁(5),悬臂梁(5)远离中钢管柱(2)的一端连接拼接梁(6),悬臂梁(5)和拼接梁(6)的连接处设有开孔耗能器(9),所述开孔耗能器(9)设有2块,分别设于悬臂梁(5)和拼接梁(6)连接处两侧,开孔耗能器(9)两侧分别通过m16高强螺栓(11)与端板(8)和端板a(1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高强钢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管柱(1)、中钢管柱(2)和下钢管柱(3)均为中空结构,上钢管柱(1)与中钢管柱(2)通过上隔板(4)连接,中钢管柱(2)与下钢管柱(3)通过下隔板(16)连接,上钢管柱(1)底部边缘与中钢管柱(2)顶部边缘与上隔板(4)两面焊接;中钢管柱(2)底部边缘与下钢管柱(3)顶部边缘与下隔板(16)两面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开孔耗能器的双损伤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宏超郑东东许生存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