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及使用其的加固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67526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及使用其的加固方法,包括夹具和连接件;夹具包括下夹板、上夹板和锚固板,下夹板、上夹板上对应设有第一锚固区和第二锚固区,下夹板、上夹板相对的第一锚固区设有锚固槽;锚固板插入锚固槽内,锚固板的侧壁开设有侧向锚固孔;连接件为L型板,其两板面上均开设有与侧向锚固孔对应的连接孔,连接孔与侧向锚固孔通过第一连接螺栓将两个夹具连接形成L型。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加固装置可以多次循环利用,有效降低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施工难度;在施工出现差错时可进行替换,不影响装置的整体性;加固方法效果明显,可显著控制被加固构件的竖向裂缝和横向裂缝,同时可根据施工实际控制斜裂缝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体外预应力加固,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及使用其的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1、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是指对布置在承载结构或构件主体之外的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所形成的预应力结构体系,属于后张预应力施工。

2、体外预应力法是指通过使用体外预应力筋对实际施工中的结构构件,如梁、板、柱等进行增强或者加固的方法,能够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并降低原结构应力水平。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在基本不改变结构构件的截面高度的条件下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构件在使用阶段的工作能力。体外预应力加固是主动加固法中的重要方法,普遍出现结构在工作中产生裂缝和跨中挠度较大的大跨度桥梁,基于不可恢复的非弹性变形和由此产生的应力重分布作用,在多种加固方法中,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3、由于环境变化的侵蚀、所受荷载超过承载能力以及自然灾害是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构件开裂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要对主要承重结构进行增强或者加固,特别是对桥梁结构和墙板等大跨度结构构件,采用环向预应力加固可以减缓构件开裂程度及变形破坏等安全隐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具(1)和连接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一板端开设有多个插口(211),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一板端固定有多个插块(221),所述插块(221)插入所述插口(211)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螺栓(23)紧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螺栓(23)采用M14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具(1)和连接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一板端开设有多个插口(211),所述第二连接板(22)的一板端固定有多个插块(221),所述插块(221)插入所述插口(211)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螺栓(23)紧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螺栓(23)采用m14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3)为圆柱形凸起,所述凹槽(133)为圆柱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螺栓(14)和所述第一连接螺栓(24)均采用m16螺栓,所述第二锚固螺栓(15)采用m18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环向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下夹板(13)上的所述第一锚固区(16)的板面四角开设有四个下通孔(131),对应所述下夹板(13)上的所述第二锚固区(17)的板面四角开设有四个下锚固孔(132);所述上夹板(11)的板面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下通孔(131)对应的上通孔(111)和与所述下锚固孔(132)对应的上锚固孔(112),所述锚固板(12)的板面上开设有与所述上通孔(111)和所述下通孔(131)对应的连接通孔(121);所述第一锚固螺栓(14)的螺纹端依次贯穿所述上通孔(111)、所述连接通孔(121)和所述下通孔(131)并通过第一锚固螺母紧固;所述第二锚固螺栓(15)的螺纹端依次贯穿所述上锚固孔(112)和所述下锚固孔(1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妍董文洋姚子奡王云正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