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具有与下横向构件成一体且容纳在前转向轮之间的装载表面的骑乘式侧倾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具有与下横向构件成一体且容纳在前转向轮之间的装载表面的骑乘式侧倾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6799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19:03
一种机动车辆包括两个前转向和侧倾轮(4、4')以及至少一个后侧倾轮(9)。该机动车辆包括连接到框架(2A‑2B)且支撑前转向轮(4、4')的侧倾四连杆机构(10)。悬架组(7l、7l')插置在前轮(4、4')和侧倾四连杆机构(10)之间以允许前轮相对于侧倾四连杆机构(10)移动。侧倾四连杆机构(10)包括:铰接到框架以围绕第一侧倾轴线(101、101')枢转的下横向构件(11)和上横向构件(12);以及铰接到横向构件(11、12)以便围绕平行于第一侧倾轴线(101、101')的第二侧倾轴线(212、212'、221、221')旋转的右立柱(21)和左立柱(21')。下横向构件(11)沿着纵向方向在前轮之间延伸超出所述前轮以形成装载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造侧倾机动车辆的领域,所述侧倾机动车辆是设置成能够围绕沿着车辆纵向延伸的正中平面(median plane)进行侧倾运动的机动车辆。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三个或四个车轮的侧倾车辆,所述侧倾车辆的前端限定在车辆行驶时不经受侧倾运动的非侧倾负载区域。


技术介绍

1、在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类型的车辆中,已有两个前轮进行转向且一个后轮进行驱动的三轮车辆。在这些车辆中,两个前轮连接到车辆框架,以便在围绕根据行进方向定向并位于纵向延伸的车辆的正中平面上的轴线的侧倾运动之后横向倾斜。

2、为了允许前轮侧倾,通常在前轮和框架的前部之间设置四连杆机构。通常,四连杆机构包括一对横向构件,各个横向构件在纵向中心线平面处铰接到框架,以便围绕相互平行的轴线枢转。四连杆机构还包括一对立柱,对于每个立柱,两端铰接到两个横向构件中对应的一个横向构件,相对于框架限定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两个立柱连接到轮支撑元件,使得轮支撑元件可以围绕转向轴线旋转,其中转向运动由独立于四连杆机构进行操作的转向系统控制。

3、车辆包括悬架组件,对于每个前轮,所述悬架组件包括插置在车轮和四连杆机构的对应立柱之间的悬架。对于每个前轮,悬架包括至少一个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允许对应的前轮相对于四连杆机构的颠簸运动。正如本文所理解的那样,颠簸运动是由于地面的不平坦而在机动车辆的车轮上引起的升降运动。

4、由于侧倾运动而侧向倾斜的可能性导致车辆在弯道中表现得像传统的两轮车辆(例如像摩托车)。与前轮相关联的悬架通过四连杆机构互连,使得它们可以根据应力单独地作出反应。例如,如果车辆同时以两个车轮面对障碍物,则悬架并行工作,而如果障碍物仅影响一个车轮,则悬架单独地串行工作。总体上,侧倾三轮车辆在悬架并行工作的情况下制动或支撑由悬架的刚度给出的负载时具有自然的防下沉效果。同时,悬架在其串行工作时更软,有利于例如在车轮通常几乎始终面对不同实体的障碍物的不平坦地面上行驶。基本上,悬架之间的互连平衡地面上的力,有利于轮胎在几乎所有行驶条件下的抓地力。

5、目前,三轮倾斜车辆专门用于运送飞行员并且可能用于运送另外的乘客。然而,这些车辆为后端部分保留的(在重量和体积方面的)负载能力非常有限。在这方面,根据同样在两轮摩托车中提供的典型解决方案,由后框架支撑的尾箱设置在机动车辆的后部中。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总是在车辆的后部处将一对容器(以包的形式或以箱的形式)安置在车座的两侧来增加负载能力。

6、申请人已经发现,三轮倾斜车辆的负载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低于两轮摩托车或三轮摩托车(即,设置有两个后驱动轮和单个前转向轮的摩托车)的负载能力。在两轮踏板车的情况下,例如,除了后箱之外,支撑结构(行李架)设置在前部,特别是设置在前轮上方的位置。该解决方案也被提供用于三轮摩托车,该三轮摩托车在最后部提供的装载区域比在踏板车中所能获得的装载区域更大。

7、在jp202120595中公开了具有第二乘客承载能力的三轮倾斜车辆。在该已知的车辆中,用于乘客的座椅被固定至将前转向轮连接到车辆框架的前侧倾四连杆机构的下横向构件。乘客处于比前转向轮更高的高度并且相对于前转向轮处于向前的位置。乘客座椅从四连杆机构向下延伸,所述四连杆机构位于比前转向轮更高的位置。为了避免负载(在此情况下是乘客)与前转向轮碰撞,四连杆机构相对于支撑车辆的表面必须安置在非常高的位置。当车辆以非零侧倾角倾斜时,例如当车辆转弯时,该距离会导致负载(即乘客)的大幅度横向移动。

8、因此,面对这样的证据,申请人已确定需要提供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允许增加侧倾三轮车辆或者甚至是侧倾四轮车辆的负载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侧倾机动车辆,该侧倾机动车辆的负载能力大于已知的三轮或四轮侧倾车辆的负载能力。在该任务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在不增加与后轴相关联的负载模块(箱、包等)的数量的情况下增加负载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以与侧倾机动车辆所预期的推进模式无关的方式增加侧倾机动车辆的负载能力。另一个目的是增加侧倾机动车辆的负载能力且无需损害其在行进期间的稳定性。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倾机动车辆,该侧倾机动车辆易于以相对有竞争力的成本制造。

2、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骑乘式机动车辆,其包括:框架;马达;后轮;左转向前轮和右转向前轮。所述机动车辆还包括连接到所述框架的侧倾四连杆机构。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支撑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从而允许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进行侧倾运动。所述机动车辆还包括转向单元,所述转向单元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框架以控制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的转向。左悬架组插置在所述左前轮和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之间,并且右悬架组插置在所述右前轮和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之间,以允许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相对于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的升降运动。

3、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包括:下横向构件,所述下横向构件围绕第一下侧倾轴线铰接到所述框架;上横向构件,所述上横向构件围绕第一上侧倾轴线铰接到所述框架,其中所述下侧倾轴线和上侧倾轴线彼此平行并且位于所述机动车辆的中心平面上;右立柱和左立柱,所述右立柱和左立柱各自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下侧倾轴线和第一上侧倾轴线的第二侧倾轴线处铰接到所述上横向构件和下横向构件。

4、另外,所述下横向构件在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之间横向延伸。所述下横向构件沿着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超过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从而形成用于负载的支撑件。所述四连杆机构和车轮的布置使得当所述机动车辆在水平支撑表面上以零侧倾角直立且处于非转向状态时,所述下横向构件位于所述机动车辆的支撑表面与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的最大高度点之间的中间高度处。

5、利用该构造,可以使负载到达靠近地面(即靠近机动车辆的支撑表面)的位置。当机动车辆执行侧倾运动(即倾斜运动)时,由于负载被支撑或约束到机动车辆的横向构件这样的事实,因此负载几乎不经历枢转运动,或者仅经历非常有限且远小于侧倾角的枢转运动。此外,负载还执行横向(也就是在左右方向上的)平移运动,所述横向平移运动在机动车辆的侧倾运动期间非常小,原因在于负载被约束到侧倾四连杆机构的下横向件的事实,并且原因还在于侧倾四连杆机构处于低位的事实,也就是侧倾四连杆机构的下横向构件安置在比前转向轮的最大高度更低的高度处,即在实践中它位于前转向轮之间的体积中,有利地与支撑表面(即,机动车辆在其上移动的地面)相距一定距离,所述距离通常小于前转向轮的直径并且优选地小于前转向轮的半径。

6、机动车辆的更多的有利特征和实施例在下文中参考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并且在所附权利要求中进行限定。

7、例如,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下横向构件包括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前方延伸的前部以及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后方延伸的后部。所述前部相对于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纵向延伸大于所述后部相对于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纵向延伸。

8、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可以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骑乘式机动车辆(1),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包括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前方延伸的前部(120A)以及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后方延伸的后部(120B),其中所述前部(120A)相对于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纵向延伸大于所述后部(120B)相对于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纵向延伸。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具有纵向延伸大于高度的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布置在相对于所述上横向构件(12)的纵向前进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对于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中的每一个,设置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对应前轮(4、4')的支撑元件(7、7'),各个支撑元件(7、7')能够相对于对应立柱(21、21')围绕转向轴线(301、301')旋转,并且布置在用于将相应的立柱(21、21')连接到所述下横向构件(11)和所述上横向构件(12)的对应铰链(33、3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转向组件(60)包括借助于车把(64)操作的转向柱(62)和将所述转向柱(62)可操作地连接到转向杆(68)的杠杆机构,其中所述转向杆(68)包括两个相对的端部,各个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撑元件(7、7')中对应的一个支撑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各个支撑元件(7、7')将对应立柱(21、21')直接连接到对应前轮(4、4'),其中各个支撑元件(7、7')是与对应前轮(4、4')的旋转销相关联的主轴的形式,并且其中对应悬架组(71、71')的悬架装置(71、71')插置在所述支撑元件(7、7')和对应立柱(21、2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各个支撑元件(7、7')将对应立柱(21、2')直接连接到对应前轮(4、4'),其中对于各个前轮(4、4'),所述机动车辆(1)包括: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机动车辆(1)包括防侧倾装置(40),所述防侧倾装置构造成阻止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变形。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负载包括连接到所述下横向构件(11)的装载结构(100),其中所述装载结构构造成支撑和容纳货物或乘客。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还包括下列的至少一个:电池(B-B'),所述电池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所述下横向构件(11)并由所述下横向构件支撑;前灯,所述前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下横向构件(11);一对方向指示器(150、150'),这一对方向指示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所述下横向构件(1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上横向构件(12)安置在距所述机动车辆的支撑平面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所述左前轮(4')和所述右前轮(4)的直径的位置处。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通过在纵向方向上偏移的一对左铰链(51A'、51B')铰接到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左立柱(21'),并且通过一对右铰链(51A、51B)铰接到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右立柱(21)。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通过限定所述第一下侧倾轴线(101)的两个第一纵向铰链(31A、31B)铰接到所述框架(2A-2B);并且其中所述两个第一纵向铰链(31A、31B)在纵向方向上偏移。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上横向构件(12)通过限定所述第二上侧倾轴线(102)的两个第二纵向铰链(41A、41B)铰接到所述框架(2A-2B);

16.根据权利要求14和15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两个第一纵向铰链(31A、31B)安置在大致处于所述第二纵向铰链(41A、41B)下方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借助于一对左铰链(51A'、51B')铰接到所述左立柱(21')且借助于一对右铰链(51A、...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骑乘式机动车辆(1),其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包括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前方延伸的前部(120a)以及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后方延伸的后部(120b),其中所述前部(120a)相对于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纵向延伸大于所述后部(120b)相对于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的纵向延伸。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具有纵向延伸大于高度的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下横向构件(11)布置在相对于所述上横向构件(12)的纵向前进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对于所述左立柱(21')和所述右立柱(21)中的每一个,设置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对应前轮(4、4')的支撑元件(7、7'),各个支撑元件(7、7')能够相对于对应立柱(21、21')围绕转向轴线(301、301')旋转,并且布置在用于将相应的立柱(21、21')连接到所述下横向构件(11)和所述上横向构件(12)的对应铰链(33、3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转向组件(60)包括借助于车把(64)操作的转向柱(62)和将所述转向柱(62)可操作地连接到转向杆(68)的杠杆机构,其中所述转向杆(68)包括两个相对的端部,各个端部连接到所述支撑元件(7、7')中对应的一个支撑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各个支撑元件(7、7')将对应立柱(21、21')直接连接到对应前轮(4、4'),其中各个支撑元件(7、7')是与对应前轮(4、4')的旋转销相关联的主轴的形式,并且其中对应悬架组(71、71')的悬架装置(71、71')插置在所述支撑元件(7、7')和对应立柱(21、2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各个支撑元件(7、7')将对应立柱(21、2')直接连接到对应前轮(4、4'),其中对于各个前轮(4、4'),所述机动车辆(1)包括: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机动车辆(1)包括防侧倾装置(40),所述防侧倾装置构造成阻止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变形。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负载包括连接到所述下横向构件(11)的装载结构(100),其中所述装载结构构造成支撑和容纳货物或乘客。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还包括下列的至少一个:电池(b-b'),所述电池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侧倾四连杆机构(10)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拉法埃利M·D·圣图奇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