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66294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第三方应用软件的用户认证方式会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包括如下步骤:可信中心根据输入的安全参数,输出系统参数,所述系统参数包括用于加密的公钥和用于签名验证的公钥,并且可信中心秘密保存用于解密的私钥和用于签名的私钥,所述系统参数为若干用户终端组成的通信系统的系统参数;可信中心和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系统参数、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身份,生成所述用户终端各自的长期公私钥对和用户身份标识;可信中心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要访问的域名信息、所述系统参数、所述用户终端的所述长期公私钥对和所述用户身份标识、所述用于加解密的公私钥和所述用于签名/签名验证的公私钥对,生成所述用户终端在可信中心处的签名和签名消息,其中,所述签名消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域名信息上的假名身份;以及各用户终端之间利用对方在可信中心处的所述签名和所述签名信息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加密和密钥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信息安全,尤其涉及一种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


技术介绍

1、当前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大多需要用户提供身份信息(如手机号、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等)来实现身份认证。一方面,这种认证方式一方面会泄露用户隐私,应用软件能够将用户在使用应用软件中的行为与其真实身份相关联,分析出用户当前的身体健康状态、职位、认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地址等更多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对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这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很多应用软件是由同一个集团开发运营,用户在各个应用软件间的行为非常容易被链接起来,这样无疑导致用户的所有网络行为全部处于应用软件开发商的监控之下,但我们无法保证这些应用软件的开发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隐私数据。

2、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将真实身份信息与应用软件的登录身份剥离开的方法,保证应用软件无法获取用户的真实身份并且无法将不同应用间的用户行为链接起来。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证用户的行为是可监管的。这是因为一旦用户的行为无法监管,不法分子则能够利用应用软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信中心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要访问的域名信息、所述系统参数、所述用户终端的所述长期公私钥对和所述用户身份标识、所述用于加解密的公私钥和所述用于签名/签名验证的公私钥对,生成所述用户终端在可信中心处的签名和签名消息,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用户终端之间利用对方在可信中心处的所述签名和所述签名信息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信中心和用户终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要访问的域名信息、所述系统参数、所述用户终端的所述长期公私钥对和所述用户身份标识、所述用于加解密的公私钥和所述用于签名/签名验证的公私钥对,生成所述用户终端在可信中心处的签名和签名消息,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用户终端之间利用对方在可信中心处的所述签名和所述签名信息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用户终端之间利用对方在可信中心处的所述签名和所述签名信息进行加密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监管的假名认证、加密和密钥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用户终端之间利用对方在可信中心处的所述签名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闯王妮娜许志澄贾文义马永彪白亮
申请(专利权)人: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