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5143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层模块、执行层模块、锁紧机构、动力机构、调节层模块;呈上下布置的所述固定层模块、所述执行层模块之间安装所述调节层模块,所述调节层模块一侧安装所述锁紧机构,所述调节层模块另一侧安装所述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沿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调节层模块运动以带动所述执行层模块在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固定层模块进行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地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相对于市面上传统的微调行程机构来讲,在实现了以动力机构对调节层的动力输出,从而带动执行层上下精密运动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体现了高精度、大承载、低成本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属于升降平台领域。


技术介绍

1、在光学系统中,微调升降机构是一种常见的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的光学高精度小行程升降台的工作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丝杆传动:通常包括伺服电机、丝杆和导轨,通过精密的丝杆传动系统,实现升降台的升降运动。这种实现方式具有高精度、高刚度、高稳定性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承载能力有限、对电源和控制系统要求高的缺点。

3、链条传动:通常包括伺服电机、链条和导轨,通过精密的链条传动系统,这些方式在实现升降调节时,虽然具有一定的精度和高效率的优点,但结构尺寸较大,平稳性较差,对于小行程的升降机构来说,依然存在精确度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对电源和控制系统要求高的问题。

4、液压传动:通过液压系统实现升降台的升降运动。这种实现方式具有大承载能力、高刚度、高稳定性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对液压系统要求高、维护成本高的缺点。

5、气压传动:通过气压系统实现升降台的升降运动。这种实现方式具有速度快、反应快、维护成本低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精度低、稳定性差的缺点。

6、电动传动: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升降台的升降运动。这种实现方式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对电源要求高、需要控制系统精确控制的缺点。

7、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研究改进一种新型精密调节机构,为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行程调节机构,通过调节螺杆输入动力,实现了将第沿第一预设方向运动转变成在第二预设方向的运动,实现第二预设方向上的行程微调。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层模块1、执行层模块2、锁紧机构4、动力机构5、调节层模块6;呈上下布置的所述固定层模块1、所述执行层模块2之间安装所述调节层模块6,所述调节层模块6一侧安装所述锁紧机构4,所述调节层模块6另一侧安装所述动力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5沿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调节层模块6运动以带动所述执行层模块2在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进行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地设置。

4、所述固定层模块1包括下底座8、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保持架i9、嵌入滚柱保持架i9的滚柱i10,所述滚柱i10用于支撑调节层模块6运动;所述调节层模块6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保持架ii22、嵌入滚柱保持架ii22的滚柱ii23;所述滚柱保持架ii22上下的延伸板分别用于对滚柱i10、滚柱iii13进行限位;所述执行层模块2包括上底座11、滚柱保持架iii12、滚柱iii13;所述滚柱iii13嵌入所述滚柱保持架iii12中,所述滚柱保持架iii12安装在所述上底座11下部且与滚柱保持架i9基于调节层模块6呈上下平行设置。

5、所述滚柱i10、所述滚柱ii23、所述滚柱iii13通过表面线接触相切配合,所述滚柱i10的圆心和所述滚柱ii2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所述滚柱ii23的圆心和所述滚柱iii1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相等。

6、所述调节层模块6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ii前挡板29和滚柱ii后挡板30;所述滚柱ii前挡板29和滚柱ii后挡板30基于滚柱保持架ii22平行布置在滚柱保持架ii22呈相对的两侧,进而对滚柱保持架ii22中的滚柱ii23限位。

7、所述行程调节机构还包括围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外周的外壳部分3且所述外壳部分3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固定;所述动力机构5包括调节螺杆19、动力连接块20;其中,调节螺杆19与外壳部分3一侧通过螺纹配合,用于将力传输至调节螺杆19端部的动力连接块20,以使所述动力连接块20沿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动力连接块20与位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中滚柱保持架ii22的一端开口槽配合,实现所述调节层模块6在第一预设方向、第二预设方向上位置的变化;其中,开口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执行层模块2。

8、所述动力连接块20包括连接部、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第一卡接部,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置入开口槽以将所述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组成的卡接件与所述滚柱保持架ii22配合。

9、所述行程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固定层模块1上的导向机构部分7,用于对所述执行层模块2的运动进行导向。

10、所述导向机构部分7包括导柱24、导套25、导柱支撑座26;所述导柱24一端与安装在所述执行层模块2下部的导套25间隙配合,所述导柱24另一端从导柱支撑座26穿出后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紧定。

11、所述导向机构部分7还包括鱼眼螺钉27、拉簧28;所述拉簧28一端与固定在所述执行层模块2下部的鱼眼螺钉27连接,所述拉簧28另一端与固定在所述固定层模块1上部的鱼眼螺钉27连接,使拉簧28始终处于拉伸状态。

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专利技术巧妙地设计滚柱接触的形式使微调行程机构有更高的精度,首先本专利技术通过动力机构驱动动力连接块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调节层中的滚柱沿固定层中的滚柱表面做滚动,从而使执行层中的滚柱带动上底座上下运动,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运行更加平稳,因而精度高,适用于小行程的升降。

14、2、与市面上的微调行程机构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机构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机构分解为固定层模块、调节层模块、执行层模块等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规格,这使得该微调行程机构的设计和制造变得更加简单和灵活,提高了机构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模块化设计也使机构零部件的互换性提高,更换零部件的难度降低,大大降低了精密微调行程机构的制造成本。

15、3、本专利技术基于滚柱的滚动摩擦传动原理,获得了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地分布载荷,提高承载能力。且由于滚柱间线接触摩擦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可以产生更大的摩擦力,有利于提高传动的稳定性和效率。同时线接触摩擦的接触面相对平滑,磨损较小,因此耐磨性好,使用寿命更长,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16、综上,本专利技术相对于市面上传统的微调行程机构来讲,在实现了以动力机构对调节层的动力输出,从而带动执行层上下精密运动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体现了高精度、大承载、低成本的优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层模块(1)、执行层模块(2)、锁紧机构(4)、动力机构(5)、调节层模块(6);呈上下布置的所述固定层模块(1)、所述执行层模块(2)之间安装所述调节层模块(6),所述调节层模块(6)一侧安装所述锁紧机构(4),所述调节层模块(6)另一侧安装所述动力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5)沿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调节层模块(6)运动以带动所述执行层模块(2)在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进行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模块(1)包括下底座(8)、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保持架I(9)、嵌入滚柱保持架I(9)的滚柱I(10),所述滚柱I(10)用于支撑调节层模块(6)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柱I(10)、所述滚柱II(23)、所述滚柱III(13)通过表面线接触相切配合,所述滚柱I(10)的圆心和所述滚柱II(2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所述滚柱II(23)的圆心和所述滚柱III(1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II前挡板(29)和滚柱II后挡板(30);所述滚柱II前挡板(29)和滚柱II后挡板(30)基于滚柱保持架II(22)平行布置在滚柱保持架II(22)呈相对的两侧,进而对滚柱保持架II(22)中的滚柱II(23)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调节机构还包括围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外周的外壳部分(3)且所述外壳部分(3)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固定;所述动力机构(5)包括调节螺杆(19)、动力连接块(20);其中,调节螺杆(19)与外壳部分(3)一侧通过螺纹配合,用于将力传输至调节螺杆(19)端部的动力连接块(20),以使所述动力连接块(20)沿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动力连接块(20)与位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中滚柱保持架II(22)的一端开口槽配合,实现所述调节层模块(6)在第一预设方向、第二预设方向上位置的变化;其中,开口槽的开口朝向所述执行层模块(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连接块(20)包括连接部、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一端连接第一卡接部,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置入开口槽以将所述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组成的卡接件与所述滚柱保持架II(22)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固定层模块(1)上的导向机构部分(7),用于对所述执行层模块(2)的运动进行导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部分(7)包括导柱(24)、导套(25)、导柱支撑座(26);所述导柱(24)一端与安装在所述执行层模块(2)下部的导套(25)间隙配合,所述导柱(24)另一端从导柱支撑座(26)穿出后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紧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部分(7)还包括鱼眼螺钉(27)、拉簧(28);所述拉簧(28)一端与固定在所述执行层模块(2)下部的鱼眼螺钉(27)连接,所述拉簧(28)另一端与固定在所述固定层模块(1)上部的鱼眼螺钉(27)连接,使拉簧(28)始终处于拉伸状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层模块(1)、执行层模块(2)、锁紧机构(4)、动力机构(5)、调节层模块(6);呈上下布置的所述固定层模块(1)、所述执行层模块(2)之间安装所述调节层模块(6),所述调节层模块(6)一侧安装所述锁紧机构(4),所述调节层模块(6)另一侧安装所述动力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5)沿第一预设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用于驱动所述调节层模块(6)运动以带动所述执行层模块(2)在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固定层模块(1)进行相对靠近或者远离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模块(1)包括下底座(8)、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保持架i(9)、嵌入滚柱保持架i(9)的滚柱i(10),所述滚柱i(10)用于支撑调节层模块(6)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柱i(10)、所述滚柱ii(23)、所述滚柱iii(13)通过表面线接触相切配合,所述滚柱i(10)的圆心和所述滚柱ii(2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所述滚柱ii(23)的圆心和所述滚柱iii(1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d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底座(8)上的滚柱ii前挡板(29)和滚柱ii后挡板(30);所述滚柱ii前挡板(29)和滚柱ii后挡板(30)基于滚柱保持架ii(22)平行布置在滚柱保持架ii(22)呈相对的两侧,进而对滚柱保持架ii(22)中的滚柱ii(23)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调节机构还包括围于所述调节层模块(6)外周的外壳部分(3)且所述外壳部分(3)与所述固定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方王修姚国一卢广龙张永霞胡新坤姚宏亮王逸赵诚轩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