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换热器以及空调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换热器以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4356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以及空调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在增加换热器的流路时,换热器上下两端进风口处风速不均匀,导致上下两端换热效果不均匀,影响空调器制冷和制热效果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模块,第一换热模块设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设有第一进口,第一进口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出口;第二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设有第二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设有第二进口,每个第二进口对应至少两个第二出口;其中,第一换热模块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排列的第一出口与第二换热模块沿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的排列的第二进口一一对应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1、对于换热器,通常来说,流路多,蒸发器能力大,制热效果好;流路少,冷凝器能力大,制冷效果好,参见图1,相关技术中,制热过程中,液侧从l2端进入,气侧从g3和g4端排出,实现流路的增加,但换热器具有高度高的特征,上下风速偏差大,影响换热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在增加换热器的流路时,换热器上下两端进风口处风速不均匀,导致上下两端换热效果不均匀,影响空调器制冷和制热效果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模块,第一换热模块设有第一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设有第一进口,第一进口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出口;第二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设有第二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设有第二进口,每个第二进口对应至少两个第二出口;其中,第一换热模块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排列的第一出口与第二换热模块沿高度方向从下至上的排列的第二进口一一对应连接。

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将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串联,实现了一进四出的效果,增加了蒸发器的流路,提升了换热器的制热效果,通过在高度方向上以交错的形式连接对应的第一出口与第二进口,让第一换热模块上方的冷媒经过换热后再输送到第二换热模块的下部,从而实现换热器换热的均匀性,适应了风场不均匀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有多个,多个第一换热单元相互并联,并沿第一换热模块的高度方向排列;第二换热单元有多个,多个第二换热单元相互并联,并沿第二换热模块的高度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之间采用过渡管连接。

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多个第一换热单元并联的设置,合理的利用了换热器内部的空间,增加了换热器的入液口,与多个第二换热单元配合,增加了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的流路,提升了出风面积,沿高度方向排列的排布方式,让第二出口处的风速能够根据排布的位置进行调节,让换热器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过渡管有多个,每个过渡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个第一端与一个第一出口连接,每个第二端与一个第二进口连接,多个第一端沿第一换热模块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并排设置,多个第一端对应的第二端沿第二换热模块的高度方向从下至上并排设置。

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接排布,在充分利用了换热器内部的空间后依然能够保持各个流路的平均风速一致,增加了换热器制热效果的稳定性。

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包括:第一排管,第一进口设于第一排管;第二排管,第二排管的一端与第一排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端连接,第二排管斜向设置,第二换热单元包括:第三排管,第三排管设于第二换热模块靠近第一换热模块的一侧,第三排管与第二端连接;第四排管,第四排管与第三排管连接,第二出口设于第四排管,第四排管斜向设置。

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排管与第四排管的斜向设置,减少了每一条流路所需要的u管数量,以此减小了流路的总管长,从而减少压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排管有多根,并设于第一换热模块远离第二换热模块的一侧,多根第一排管沿第一换热模块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排布。

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根据换热器的高度,来调整每个第一进口对应的第一出口在第一换热模块高度方向上的具体位置,以此改变第二出口的排布密度,改变风场的出风密度。

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制热模式下,第一排管、第二排管、第三排管与第四排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一换热流路,制冷模式下,第四排管、第三排管、第二排管与第一排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二换热流路,第一换热流路与第二换热流路的冷媒流向相反。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换热流路让换热器做蒸发器时,最大限度增加蒸发器的流路数,提升蒸发能力;从而提升换热器的制热能力,第二换热流路让换热器做冷凝器时,最大限度减少冷凝器的流路数,提升冷凝能力,从而提升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在同时提升制热能力和制冷能力后,也让使用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的能力和综合能效得到提升。

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模块沿进风方向并排设置,每个第一换热模块对应一个第二换热模块。

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并排设置多个第一换热模块与第二换热模块,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让换热器能够应对不同的工作环境,提升换热器的实用性。

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四通阀,第二出口与四通阀连接;输液管,输液管与第一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与四通阀连接;排气管,排气管与四通阀连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四通阀控制换热器的工作模式,让换热器的工作模式切换更加便捷。

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中设有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上述换热器全部技术特征,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过渡管(300)有多个,每个所述过渡管(3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每个所述第一端(310)与一个所述第一出口(120)连接,每个所述第二端(320)与一个所述第二进口(210)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端(310)沿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并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310)对应的所述第二端(320)沿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00)的高度方向从下至上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3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23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管(140)有多根,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00)远离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00)的一侧,多根所述第一排管(140)沿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排布。</p>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设于所述空调器中。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过渡管(300)有多个,每个所述过渡管(3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每个所述第一端(310)与一个所述第一出口(120)连接,每个所述第二端(320)与一个所述第二进口(210)连接,多个所述第一端(310)沿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并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310)对应的所述第二端(320)沿所述第二换热模块(200)的高度方向从下至上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30)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小辉黄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