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地生态,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
技术介绍
1、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过渡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湿地处于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交错区,也是生态脆弱区。我国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气候带,在山地河流流入水库区,由于地势平坦常形成很多洪泛湿地或建设人工库塘湿地。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河流的利用强度增加,河流湿地疏干或被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湿地面积锐减、生态服务功能逐渐丧失。具体表现为:湿地水位下降、调蓄洪水能力变弱以及湿地净化水质能力降低。
2、为了对河道水位进行合理的控制,通常在河道的两侧设置围堰,并在围堰上开设孔洞以便河道中的水位上涨时,超出水位的水流会流向围堰内,对水流进行收集,从而在河道处于干枯期时对河道进行补水,但是,由于水流中含有杂质和漂浮物,这些杂质会随着水流流到围堰中,不仅会占用围堰内部的空间,这些杂质和漂浮物长时间在围堰内部积累还会导致围堰内部储水量下降,而且杂质和漂浮物在围堰内部还会影响其它部件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包括河道和河道两侧设置的围堰体(100),其特征在于:靠近河道内侧的围堰体(100)坡面上开设有连通围堰体(100)内部的进水口(101),所述围堰体(100)的侧面开设有排料口(102),围堰体(100)内部设有的隔板(104)两侧形成储水区,左侧储水区内壁分别设有第一顶出机构(400)和第二顶出机构(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4)一侧固定连接水泵(200),水泵(200)位于右侧储水区中,且水泵(200)一端连接的导管(201)和围堰体(100)内部顶端的植被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包括河道和河道两侧设置的围堰体(100),其特征在于:靠近河道内侧的围堰体(100)坡面上开设有连通围堰体(100)内部的进水口(101),所述围堰体(100)的侧面开设有排料口(102),围堰体(100)内部设有的隔板(104)两侧形成储水区,左侧储水区内壁分别设有第一顶出机构(400)和第二顶出机构(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4)一侧固定连接水泵(200),水泵(200)位于右侧储水区中,且水泵(200)一端连接的导管(201)和围堰体(100)内部顶端的植被储水区连通,围堰体(100)的左侧储水区底部连接排水管(103),水泵(200)对植被储水区中供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倾倒机构(300)包括折叠过滤板(301)和两侧边块(302),所述折叠过滤板(301)上开设多个滤孔,折叠过滤板(301)滑动连接两侧边块(302),且所述折叠过滤板(301)两端均设有辅助件(303),两端辅助件(303)分别与密封板(108)和过滤铁网(105)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块(302)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308),所述第一空腔(308)内设有的第二弹簧(304)固定连接两端辅助件(303),在边块(302)转动时,第二弹簧(304)可将两侧的辅助件(303)推出,两侧的辅助件(303)沿着隔板(104)侧壁和围堰体(100)内壁滑动,使折叠过滤板(301)上的杂质顺利从排料口(102)中排出并且另一侧的辅助件(303)将过滤铁网(105)顶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件(303)固定连接的稳定杆(305)端部设有凸块(306),所述稳定杆(305)上套有多个转动连接折叠过滤板(301)的套环(307),所述凸块(306)和第一空腔(308)一旁开设第二空腔(309)吻合,两侧的辅助件(303)伸出时套环(307)在稳定杆(305)上滑动,辅助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燕红,马琼芳,张超凡,姚明远,郭岳,刘冬梅,陈丽,于海霞,范声浓,罗茜,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林业生物防治中心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