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及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及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9687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包括竖直设置的筒形本体、若干循环接管及若干分隔件,筒形本体内部沿竖直方向贯通设置,筒形本体的上部与蒸汽发生器连通,筒形本体的底端与堆芯连通,以使堆芯通过筒形本体与蒸汽发生器的入口连通;循环接管的一端贯通筒形本体的外侧壁与筒形本体的内部连通,循环接管的另一端设有主泵;分隔件与循环接管一一对应,分隔件设于对应的循环接管内,以使循环接管分隔为沿循环接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一端与蒸汽发生器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主泵的输入端连通;第二流道的一端与主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堆芯连通。其能够解决现有的压力容器结构未兼具冷却剂流道,集成结构不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反应堆结构设计,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及反应堆压力容器


技术介绍

1、模块式小型堆技术具有小型化、模块化、非能动的特点,安全性高,建造周期短,部署灵活,可以作为清洁的分布式能源,供电的同时可满足海水淡化、区域供暖/冷、工业供热等多种用途,适用于园区、海岛、矿区、高耗能企业自备能源等多种场景应用,已然成为了未来核电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反应堆压力容器是反应堆一回路冷却剂压力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装容整个堆芯和高温高压的冷却剂,并阻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3、在传统大型核电压水堆中,反应堆压力容器由顶盖组件、容器组件及紧固密封件三大部分组成,蒸汽发生器、主泵置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外,反应堆压力容器通过接管安全端与外部主蒸汽管道相连,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等设备通过主蒸汽管道连接共同构成反应堆一回路系统。

4、基于模块式小型堆的功能特点,反应堆压力容器需包容蒸汽发生器、兼具冷却剂流道功能、支承堆内设备、连接并支承主泵、连接辅助系统等多功能特点,传统大型压水堆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结构不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支承段,解决现有的压力容器结构未兼具冷却剂流道,集成结构不理想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包括:竖直设置的筒形本体,所述筒形本体内部沿竖直方向贯通设置,所述筒形本体的上部与蒸汽发生器连通,所述筒形本体的底端与堆芯连通,以使堆芯通过所述筒形本体与蒸汽发生器的入口连通;若干循环接管,所述循环接管的一端贯通所述筒形本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筒形本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循环接管的另一端设有主泵;若干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循环接管一一对应,所述分隔件设于对应的所述循环接管内,以使所述循环接管分隔为沿所述循环接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蒸汽发生器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主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主泵的输出端连通,另一端与堆芯连通。

4、可选地,所述循环接管包括连通的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远离所述竖直段的一端与所述筒形本体连通;所述竖直段远离所述水平段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向上设置;所述主泵设于所述竖直段的顶端。

5、可选地,所述分隔件包括水平隔板和竖直隔筒;所述水平隔板设于所述水平段内,并沿所述水平段延伸,以使所述水平段分隔为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竖直隔筒设于所述竖直段内,所述竖直隔筒的底端贯通所述水平隔板,以使所述竖直隔筒内部与所述下半部连通;所述竖直隔筒内部和所述下半部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竖直隔筒与所述竖直段之间的间隙和所述上半部连通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6、可选地,所述筒形本体内同轴套装有围筒,全部所述第一支撑环均与所述围筒密闭连接,以使所述围筒内形成内流道,使所述围筒和所述筒形本体之间形成外流道;所述第一流道通过所述外流道与蒸汽发生器的出口连通;堆芯通过所述内流道与蒸汽发生器的入口连通。

7、可选地,全部所述水平隔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筒形本体内设有第一支撑环,所述第一支撑环与所述水平隔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外壁与所述筒形本体的内壁密闭连接,全部所述水平隔板均与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外壁连接;所述围筒与所述第一支撑环密闭连接。

8、可选地,全部所述循环接管呈环状均匀分布于所述筒形本体外;全部所述水平段均沿所述筒形本体的径向设置;全部所述水平段均位于同一平面。

9、可选地,所述筒形本体内设有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外壁与所述筒形本体的内壁密闭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环上方;所述第二支撑环沿厚度方向呈环状均匀开有多个贯孔;所述围筒夹设于所述第二支撑环及所述第一支撑环之间,所述围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底面密闭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环与所述围筒的内部连通,全部所述贯孔位于所述围筒外;所述第二支撑环的顶面及所述筒形本体内壁围设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嵌设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的出口与全部所述贯孔连通,蒸汽发生器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内环连通。

10、可选地,所述筒形本体的外壁呈环状设有多个支座,用于与外部环境支撑固定。

11、可选地,所述筒形本体连通有波动接管、余排接管、平衡管线接管及安注接管;所述波动接管和所述余排接管均与所述筒形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环上方的部分连通;所述平衡管线接管和所述安注接管均与所述筒形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环下方的部分连通。

12、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多功能支承段。

1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支承段,通过设置筒形本体,为蒸汽发生器和堆芯提供基础的支撑结构及密闭连通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若干循环接管,使其直接与主泵连接,取消外部主蒸汽管道的同时使该多功能支承段兼具冷却剂流道,提升该结构的集成度,具体地,通过设置分隔件,将循环接管分隔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并使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蒸汽发生器的出口和主泵的输入端连通,使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主泵的输出端和堆芯连通,经蒸汽发生器冷却后的冷却剂经第一流道流入主泵,经主泵泵出至第二流道,并沿第二流道流入堆芯内实施冷却,堆芯内堆积的冷却剂最终通过筒形本体上浮流入蒸汽发生器的入口,从而实现冷却剂的循环;通过上述各特征的相互配合,使该多功能支承段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压力容器结构未兼具冷却剂流道,集成结构不理想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接管(20)包括连通的竖直段(203)和水平段(2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30)包括水平隔板(31)和竖直隔筒(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本体(10)内同轴套装有围筒(40),全部所述第一支撑环(11)均与所述围筒(40)密闭连接,以使所述围筒(40)内形成内流道(41),使所述围筒(40)和所述筒形本体(10)之间形成外流道(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水平隔板(3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筒形本体(10)内设有第一支撑环(11),所述第一支撑环(11)与所述水平隔板(3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环(11)的外壁与所述筒形本体(10)的内壁密闭连接,全部所述水平隔板(31)均与所述第一支撑环(11)的外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循环接管(20)呈环状均匀分布于所述筒形本体(10)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本体(10)内设有第二支撑环(12),所述第二支撑环(12)的外壁与所述筒形本体(10)的内壁密闭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环(1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环(11)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本体(10)的外壁呈环状设有多个支座(14),用于与外部环境支撑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本体(10)连通有波动接管(50)、余排接管(51)、平衡管线接管(52)及安注接管(53);

10.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接管(20)包括连通的竖直段(203)和水平段(2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30)包括水平隔板(31)和竖直隔筒(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本体(10)内同轴套装有围筒(40),全部所述第一支撑环(11)均与所述围筒(40)密闭连接,以使所述围筒(40)内形成内流道(41),使所述围筒(40)和所述筒形本体(10)之间形成外流道(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支承段,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水平隔板(3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筒形本体(10)内设有第一支撑环(11),所述第一支撑环(11)与所述水平隔板(3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环(11)的外壁与所述筒形本体(10)的内壁密闭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昫心董元元杨立才曾鹏罗英颜达鹏许斌杨敏谢国福李玉光周高斌邱阳张亚斌马姝丽杨志海胡甜王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