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技术_技高网

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9473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6
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属于电力系统配电网运行技术领域,根据新形态电力负荷以及电热气氢能源联合供能,建立新形态电力负荷与综合能源运行关系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新形态负荷碳排放指标权重与供能成本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变权重模糊评价机理的新形态负荷碳排放与供能成本动态评估模型;基于电热气氢能源转换设备和储能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多能源配电网能源转换与储能能量迁移。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研究新形态负荷与电热气氢能源转换与储能设备之间的高效协调优化来提高配电网的碳减排能力、降低配电网网络损耗、提升配电网的供能质量。能够保证配电网具有良好的电能质量支撑能力的同时,实现配电网的减碳降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配电网运行,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新形态电力负荷的快速增长,新能源发电设备装机容量持续增加,负荷低谷期向电网倒送无功而用电高峰期无功不足而导致的能源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可能会引频率偏差、电压波动、电压闪变、电压不平衡等电能质量和网损问题,进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今,对新形态电力负荷与综合能源系统协调的研究尚未成熟。对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给随机优化的建模和求解带来了困难,随着可再生能源安装容量以及渗透率的持续增加,系统不仅需要配置更大容量的储能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大范围整合对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还需要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季节性出力特征带来的长时间尺度下的电量不匹配问题。

2、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建立综合能源协调优化模型,提出考虑配电网减碳降耗和供能效率提升的多目标运行优化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在降低碳排放、降低综合能源供能成本及降低配电网网损等方面,通过促进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的协调运行来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供能效率,提高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的协调运行能力。

2、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且以下步骤顺次进行:

3、步骤一、根据新形态电力负荷需求特性以及电、热、气、氢能源联合供能特性,建立新形态电力负荷与区域综合能源运行动态关系模型;

4、步骤二、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新形态负荷碳排放评估指标权重与供能成本评估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变权重模糊评价机理的新形态负荷碳排放与供能成本动态评估模型;

5、步骤三、基于电热气氢能源转换设备和储能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多能源配电网能源转换与储能能量迁移。

6、所述步骤一新形态电力负荷与区域综合能源运行动态关系模型包括燃气机组网络等效模型、热电联产机组模型、循环泵模型以及电转气p2g模型。

7、所述步骤二新形态负荷碳排放与供能成本动态评估模型采用实测法、物料平衡法或排放因子法进行碳排放量核算。

8、所述步骤三储能设备包括电储能、热储能以及氢储能,且个储能设备运行满足功率和能量的相关约束。

9、所述燃气机组网络等效模型为:

10、

11、式中,为由天然气系统运行状态决定的燃气机组j的天然气注入功率的上限,aj、bj和cj为燃气机组j的热效率系数,hg为天然气的热值,表示该燃气机组在状态下的发电容量;

12、所述热电联产机组模型等效为热功率出力与电功率出力的关系:

13、

14、式中,pchp为机组的电功率出力;φchp为机组的热功率出力;cm为机组的热电比;

15、所述循环泵模型等效为循环泵的电功率与流量和扬程的关系:

16、

17、式中,pp表示循环泵消耗的有功功率;qp表示循环泵电机需要的无功功率;m表示经过循环泵的质量流量;hp表示循环泵的扬程;ηp表示循环泵的效率;为电机的功率因数角;

18、所述电转气p2g模型的p2g化学反应过程为:

19、gp2g,i=αpp2g,i

20、式中,pp2g,t为p2g在t时刻消耗的电功率,gp2g,t为p2g在t时刻产生的气功率α为功率转换系数。

21、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专利技术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通过研究新形态负荷与电热气氢能源转换与储能设备之间的高效协调优化来提高配电网的碳减排能力、降低配电网网络损耗、提升配电网的供能质量。能够保证配电网具有良好的电能质量支撑能力的同时,实现配电网的减碳降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且以下步骤顺次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一新形态电力负荷与区域综合能源运行动态关系模型包括燃气机组网络等效模型、热电联产机组模型、循环泵模型以及电转气P2G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二新形态负荷碳排放与供能成本动态评估模型采用实测法、物料平衡法或排放因子法进行碳排放量核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三储能设备包括电储能、热储能以及氢储能,且个储能设备运行满足功率和能量的相关约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燃气机组网络等效模型为: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且以下步骤顺次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一新形态电力负荷与区域综合能源运行动态关系模型包括燃气机组网络等效模型、热电联产机组模型、循环泵模型以及电转气p2g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形态负荷与综合能源协调的配电网能量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平姚铮薛涵今徐峥刘骏发解东翰吴仲非杨印刘立博赵金辉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