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9130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沿固废填埋场纵向布设1~2道排渗墙复合排渗体,沿固废填埋场横向布设4~6道排渗墙复合排渗体,从而形成纵、横向排渗系统;排渗墙复合排渗体自左向右分别为粗砂保护层(6)、瓜子片透水层(4)、粗砂保护层(6),在瓜子片透水层(4)两侧分别外贴竖直向无纺土工布(5‑1);在所述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加高阶段上部铺设碎砖块覆盖层(7)。本发明专利技术随填埋场运行阶段设置排渗墙复合排渗体,通过增大渗滤液渗流断面,沿排渗墙快速进入底部渗滤液收集盲沟,完成对填埋场的排渗,施工方便、投资成本低、针对性强,能较好的适用于透水性较差的Ⅱ类固废填埋场的排渗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固废填埋场环境治理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固废填埋场排渗系统的施工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以及各类地区的固废填埋场,尤其适用于透水性较差的ⅱ类固废填埋场。


技术介绍

1、固废填埋场作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堆置场地,建设、运行过程中渗滤液的防渗、排渗尤为关键,目前国内填埋场常用的渗滤液导排系统主要在填埋场底部设置,通过布设纵横渗滤液盲沟进行收集导排满足工程需要。

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底部纵横渗滤液盲沟存在如下问题:

3、(1)渗滤液主要通过固废内部渗流进入底部渗滤液收集盲沟,排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废自身渗透性;

4、(2)渗滤液收集盲沟表面由于渗滤液杂质(盐分、结晶析出)聚积,排渗效果降低,渗滤液不能快速、有效进入渗滤液处理站;

5、(3)渗滤液排渗不畅引起水位线升高,对填埋场的安全、环保均存在一定的隐患,且对于已填埋一定高度的场区进行防渗、排渗补救措施,施工难度大、经济成本高。

6、中国专利cn 102383490 a公开了一种垃圾填埋场地漏式防渗导排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库区底部及边坡表面铺设防渗层,防渗层上方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渗沥液导排层和反滤土工布,垃圾填埋库区底部竖向布置与渗沥液导排层连通的塑料短管,该塑料短管上端带法兰并与铺设于库区底部的防渗层焊接,下端通过90度弯头连接从垃圾坝坝底穿过的穿坝直管。但该垃圾填埋场地漏式防渗导排结构为单向排渗,排渗通道受限,渗滤液出口日出水量低,难以在大规模固废填埋场排渗中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固废填埋场存在的排渗效果差、渗滤液排渗不畅、固废填埋场水位线高、渗滤液出口日出水量低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该系统具有填埋场内部渗滤液导排效果好、渗滤液出口日出水量大且排渗墙体施工方便、投资成本低、针对性强的特点。

2、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在固废填埋场预留坡面线形成倒梯形,在倒梯形固废填埋场的底部自下而上是已经铺设完成的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盲沟,在渗滤液收集盲沟表面铺设有水平向无纺土工布,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施:

3、根据固废填埋场的大小、走向、填埋固废的渗透性大小,沿固废填埋场纵向布设1~2道排渗墙复合排渗体,沿固废填埋场横向布设4~6道排渗墙复合排渗体,从而形成纵、横向排渗系统;所述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铺设在倒梯形固废填埋场的底部之渗滤液收集盲沟的上部;所述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自左向右分别为粗砂保护层、瓜子片透水层、粗砂保护层,在瓜子片透水层两侧分别外贴竖直向无纺土工布;所述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的两侧为ⅱ类固废填埋场填埋的固废层;

4、所述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施工根据固废填埋场填埋规划分阶段施工,排渗墙复合排渗体由内之外依次回填施工;施工前先清除水平向无纺土工布表面的固废后并揭开水平向无纺土工布,再回填高度1.8~2.5m、宽度36~48cm的瓜子片透水层,瓜子片透水层回填至设计标高,周边铺设竖直向无纺土工布,并与底部渗滤液收集盲沟表面揭开的水平向无纺土工布缝接;然后两侧各回填高度1.8~2.5m、宽度9~12cm的粗砂保护层,竖直向无纺土工布和粗砂保护层防止渗滤液杂质进入瓜子片透水层;排渗墙复合排渗体施工完成后,周边回填固废层8固定,最后在排渗墙复合排渗体加高阶段上部铺设18~25cm碎砖块覆盖层。

5、进一步地,同向相邻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相互平行,二者之间的平面间距为30~50m,可根据回填固废的渗透性适当加密或拓宽。

6、进一步地,所述的粗砂保护层中的粗沙为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黏粒含量小于2%的砂粒,砂粒最大直径φdmax<30mm,粗砂保护层中的粗沙要级配均匀、质地坚硬。

7、进一步地,所述的瓜子片透水层为棱角光滑、耐酸,粒径15mm~25mm的青石子。

8、进一步地,所述的碎砖块覆盖层为块径为2~5cm的碎砖块,其作用是防止回填固废进入和场区位置标识。

9、进一步地,所述的竖直向无纺土工布、水平向无纺土工布规格为190~220g/m2的无纺土工布,以200g/m2为优。

10、进一步地,所述的瓜子片透水层(为棱角光滑、耐酸,粒径15mm~25mm的青石子。

11、本专利技术在设置底部渗滤液收集盲沟基础上,随填埋场运行阶段设置排渗墙复合排渗体,通过增大渗滤液渗流断面,沿排渗墙复合排渗体快速进入底部渗滤液收集盲沟,完成对填埋场的排渗。

12、本专利技术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具有下列积极效果:

13、(1)排渗墙复合排渗体施工方便、投资成本低、针对性强,能较好的适用于透水性较差的ⅱ类固废填埋场的排渗要求。

14、(2)排渗墙复合排渗体实施后增大了填埋场场内渗滤液渗流断面,能有效加强填埋场内部渗滤液导排效果。

15、(3)排渗墙复合排渗体实施后渗滤液出口日出水量提升2~3倍,同阶段填埋场水位线降低了25~35c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在固废填埋场预留坡面线(1)形成倒梯形,在倒梯形固废填埋场的底部自下而上是已经铺设完成的防渗衬层(2)和渗滤液收集盲沟(3),在渗滤液收集盲沟(3)表面铺设有水平向无纺土工布(5-2);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同向相邻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相互平行,二者之间的平面间距为30~50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砂保护层(6)中的粗沙为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黏粒含量小于2%的砂粒,砂粒最大直径Φdmax<30mm。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瓜子片透水层(4)为棱角光滑、耐酸,粒径15mm~25mm的青石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碎砖块覆盖层(7)为块径为2~5cm的碎砖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直向无纺土工布(5-1)、水平向无纺土工布(5-2)规格为190~220g/m2的无纺土工布。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在固废填埋场预留坡面线(1)形成倒梯形,在倒梯形固废填埋场的底部自下而上是已经铺设完成的防渗衬层(2)和渗滤液收集盲沟(3),在渗滤液收集盲沟(3)表面铺设有水平向无纺土工布(5-2);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同向相邻的排渗墙复合排渗体相互平行,二者之间的平面间距为30~50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废填埋场复合排渗墙纵横向排渗系统结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砂保护层(6)中的粗沙为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虎伟寿震宇潘文毫吴江伟毛权生赵蒙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