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8068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6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包括:车架,包括钢管桁架式结构的架体,架体上设有驾驶舱、转向安装座、前悬架安装座、后悬架安装座;转向机构;前悬架组件,所述前悬架组件上设有前轮;后悬架组件,包括后拖曳悬架和后减震器,所述后拖曳悬架铰接安装于所述后悬架安装座上,所述后减震器一端铰接安装于所述后悬架安装座上,另一端与后拖曳悬架相铰接;后轴组件,包括安装在后拖曳悬架上的后轴,以及安装在后轴两端的后轮;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第二链轮及链条,所述发动机安装在后拖曳悬架上。整车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尤其是后悬架、动力传动集成化有机结合设计,大大简化结构,减小体积和整车重量以及控制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1、市场上常见的的全地形车为atv和utv,atv相对较小,一般为四轮摩托车(农夫车),即乘坐和操纵形式与两轮摩托车一样。但是因为其没有翻滚架,安全性较差;且因为转向为扶手式,导致转向力过大,导致操纵不灵敏。在安全上、舒适性和操纵性上较差。而utv相对较大,其虽然有防滚架,与汽车操纵一样,但是其价格昂贵、实用性较差。

2、我国地域辽阔且地理复杂,对atv需求量巨大,而国内生产制造的厂家少,且都是大型的utv。对于atv一般都是购买欧美的产品,其渠道受限且价格昂贵,以及配件供应有限且昂贵导致维护不方便。因此,需要一款结构简化、集成度高、安全性高的小型全地形车atv。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2、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方案:

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包括钢管桁架式结构的架体,架体上设有驾驶舱、转向安装座、前悬架安装座、后悬架安装座;转向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位于架体中部,且所述驾驶舱的外框架为全包络式防滚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内设有踏板安装座、座椅安装部、驻车制动安装部;所述座椅安装部上设有可调滑轨机构,所述可调滑轨机构上设有凹陷式防护型安全座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架体的所述驾驶舱部分对应所述凹陷式防护型安全座椅设有三个安全带安装点,用于安装三点式安全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方向盘、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位于架体中部,且所述驾驶舱的外框架为全包络式防滚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内设有踏板安装座、座椅安装部、驻车制动安装部;所述座椅安装部上设有可调滑轨机构,所述可调滑轨机构上设有凹陷式防护型安全座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架体的所述驾驶舱部分对应所述凹陷式防护型安全座椅设有三个安全带安装点,用于安装三点式安全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方向盘、方向盘轴、万向节、转向机、两推杆以及两杆端球头,所述方向盘与所述方向盘轴固定连接,所述方向盘轴通过万向节控制所述转向机内的齿条移动,杆端球头安装在所述推杆的外端,两所述推杆的内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齿条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树洪汉池王远森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