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酯类复合膜,尤其涉及一种有效截留分子量可调的新型聚酯类薄膜复合反渗透/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复合膜的应用,属于材料及分离与纯化。
技术介绍
1、一直以来,被广泛研究的用于制备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的界面聚合体系主要是利用胺单体(如哌嗪、间苯二胺等)与酰氯之间的反应。胺单体反应活性较高,聚合反应速度快可控性差,难以对反应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特别是无法在较大的范围调控膜的有效截留分子量,使得其在针对不同大小的离子、有机分子分离时的使用场景受限。同时,胺单体往往毒性较大,多为易致癌性,而多元羟基单体相较于多元胺单体具有毒性小、反应更加温和、反应程度可控性更高且绿色环保等优点,特别是由于反应更加温和,得到的聚酯膜具有更平滑的表面,因而具有优异的抗污染性。
2、根据文献《polyamid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highly uniform sub-nanometre pores for sub-precision separ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0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支撑膜以及聚酯分离层,所述聚酯分离层主要由多元羟基单体与多元酰氯单体经界面聚合反应形成,所述聚酯分离层由含有多元羟基单体和选择性加入或不加入的第一表面活性剂的水相溶液与含有多元酰氯单体、选择性加入或不加入的第二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的油相溶液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类复合膜包括聚酯类复合反渗透膜或聚酯类复合纳滤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羟基单体包括单宁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鞣花酸、花青素、原花青素、双酚A、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孔支撑膜以及聚酯分离层,所述聚酯分离层主要由多元羟基单体与多元酰氯单体经界面聚合反应形成,所述聚酯分离层由含有多元羟基单体和选择性加入或不加入的第一表面活性剂的水相溶液与含有多元酰氯单体、选择性加入或不加入的第二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的油相溶液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类复合膜包括聚酯类复合反渗透膜或聚酯类复合纳滤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羟基单体包括单宁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鞣花酸、花青素、原花青素、双酚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酸、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槲皮素、姜黄素、环糊精、海藻酸钠、白藜芦醇、苯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间苯三酚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类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活性剂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所述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包括胺盐型表面活性剂、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杂环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胺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正辛胺、正癸胺、正十二胺、正十四胺、正十六胺、正十八胺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玉长,靳健,刘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