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手动变速器中的峰值扭矩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609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控制手动变速器中的峰值扭矩的系统。具体地,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液压致动器和扭矩传递装置之间的液压流体流量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位置传感器,其与液压致动器通信并且可操作以探测液压致动器的位置;温度传感器,其与液压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以探测液压流体的温度;和流量控制装置。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其限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液压致动器连通并且第二通道与扭矩传递装置连通。电子致动器位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并且可操作以选择性地控制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液压流体流量。控制器与位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流量控制装置的电子致动器通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用于控制手动变速器中的峰值扭矩的系统,更具体地涉及这样 一种用于控制峰值扭矩的系统,该系统具有位于离合器踏板和离合器之间的电子致动器, 该电子致动器用于控制液压流体的运动以限制峰值扭矩。
技术介绍
本节的陈述仅仅提供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背景信息,其可能构成或可能不构成现有技 术。典型的手动变速器包括具有离合器组件或离合器从动缸的离合器踏板或离合器 主缸。液压流体通过液压管道在离合器踏板和离合器组件之间传送。机动车辆操作者对离 合器踏板的接合使得通过管道输送液压流体以使离合器脱开。离合器踏板的释放转而又释 放液压流体,从而离合器重新接合。在正常操作期间,离合器踏板以受控的方式被释放,因 此液压流体离开离合器组件的流动也是受控的,从而离合器中的扭矩不会被太快地接合。然而,离合器踏板可能会被快速地释放。这转而可导致离合器组件的快速接合,由 此导致变速器上峰值量的扭矩负载。该峰值扭矩负载增加了离合器组件的磨损,并且可导 致为了经受该峰值扭矩而在机动车辆中包括更重且更昂贵的传动系或动力系部件。因此, 在本领域中,仍有必要开发用于控制手动变速器中的峰值扭矩的系统。该系统应当是有效 的,应当基于液压流体的温度是可调节的,并且应当是不昂贵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液压致动器和扭矩传递装置之间的液压流体流量的 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位置传感器,其与所述液压致动器通信并且可操作以探测所述液压致 动器的位置;温度传感器,其与所述液压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以探测所述液压流体的温度; 和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其限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 与所述液压致动器连通并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扭矩传递装置连通。电子致动器位于所述 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所述电子致动器可操作以选择性地控制所述第一通道和 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所述液压流体流量。控制器与所述位置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 述流量控制装置的所述电子致动器通信。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存储控制逻辑的存储器,所 述控制逻辑具有第一控制逻辑、第二控制逻辑、第三控制逻辑、第四控制逻辑和第五控制逻 辑,所述第一控制逻辑用于从所述位置传感器接收指示所述液压致动器位置的数据信号, 所述第二控制逻辑用于确定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所述第三控制逻辑用于将所述液压致动 器运动速率与阈值进行比较,所述第四控制逻辑用于从所述温度传感器接收指示所述液压 流体温度的数据信号,并且所述第五控制逻辑用于向所述电子致动器发送控制信号以便基 于所述液压流体温度以及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和所述阈值的比较结果来打开或关闭 所述电子致动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所述电子致动器是脉宽调制螺线管,所述脉宽调制螺线管由从所述控制器传送而来的脉宽调制输入信号来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中,所述流量控制装置的所述壳体限定了第三通道,所述 第三通道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中,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三通道内的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允许所述液压流体从所述第三通道流向所述第二通道。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中,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是从完全接合位置到完全释 放位置的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中,所述阈值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所述液压流体温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中,用于向所述电子致动器发送控制信号以便基于所述液 压流体温度以及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和所述阈值的比较结果来打开或关闭所述电子 致动器的所述第五控制逻辑在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超过所述阈值时发生。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目的、方面和优点将参照下面的描述和附图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元件或特征。附图说明本文描述的附图仅用于例示的目的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原理的示例性手动变速器中的控制系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和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原理的用于控制控制系统中液压流体流量的装置的实施例的 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描述在本质上仅为示例性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参见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原理的离合器控制系统10,其中还示出了用于机动 车辆的示例性手动变速器12。手动变速器12通常包括输入轴14、离合器组件16、多个齿轮 组18和输出轴20。输入轴14优选联接到发动机(未示出)的输出。离合器组件14是液 压致动的摩擦离合器,其可操作以将输入轴14选择性地联接到多个齿轮组18。离合器组件 14可采用各种形式,并且通常包括位于离合器总成中的一组插入式反作用盘或反作用板。 多个齿轮组18通常包括多个平面的互相啮合的齿轮(未特别示出),其在输入轴14和输出 轴20之间提供多个前进齿轮比和至少一个倒档齿轮比。多个齿轮组18可通过换档选择器 22选择性地接合到输出轴20。输出轴20优选地联接到机动车辆的差速器或最终驱动单元 (未示出)。在机动车辆工作期间,离合器控制系统10可操作以选择性地控制离合器组件16 的接合和脱开,以便允许换档选择器22对档位的选择。离合器控制系统10包括液压致动 器组件24、流量控制装置26、流体温度传感器28、踏板位置传感器30和控制器32。第一液 压管道33将液压致动器组件24连接到流量控制装置26,而第二液压管道35将流量控制装 置26连接到手动变速器12的离合器组件16。液压致动器组件24包括踏板34,踏板34枢转地安装到壳体36并且可由机动车辆 操作者进行接合。踏板34机械地连接到主液压缸38。液压流体位于主液压缸38内。主液压缸38可操作以使液压流体运动,并且可包括例如在缸内与液压流体接触的可平移活塞, 然而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各种其他构造。第一液压管道33在一端连接 到主液压缸38并且在相对端连接到流量控制装置26。液压管道33允许液压流体在踏板 34和主液压缸38被致动后在主液压缸38和流量控制装置26之间传送,下面将更详细地进 行描述。转到图2,流量控制装置26可操作以选择性地控制第一液压管道33和第二液压管 道35之间的液压流体流量。流量控制装置26包括壳体或歧管42,其限定孔44、第一流体 通道46、第二流体通道48和第三流体通道50。第一流体通道46连通在壳体42中的第一 开口 52和孔44之间。第一液压流体管道33连接到第一开口 52。第二流体通道46连通在 壳体42中的第二开口 54和孔44之间。第二液压流体管道35连接到第二开口 54。第三流 体通道50在第一流体通道46和第二流体通道48之间连通,由此旁路绕过孔44。阀56位 于第三流体通道50内。阀56优选地为单向球形止回阀,然而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 下也可采用各种其他类型的阀。流量控制装置26进一步包括布置在孔44内的螺线管58。螺线管58定位成使得 螺线管58位于该孔内且处于第一流体通道46和第二流体通道48之间。螺线管58优选地 为脉宽调制(PWM)螺线管或可变力/放泄(bleed)螺线管,其可操作以允许在接收到电频 率或信号时在第一流体通道46和第二流体通道48之间选择性地连通。例如,通过使用控 制器产生的脉宽调制输入信号来为螺线管58提供动力,以快速打开和关闭与螺线管58和 电压源(例如,机动车辆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控制液压致动器和扭矩传递装置之间的液压流体流量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位置传感器,其与所述液压致动器通信并且可操作以探测所述液压致动器的位置;温度传感器,其与所述液压流体连通并且可操作以探测所述液压流体的温度;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其限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液压致动器连通并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扭矩传递装置连通;和电子致动器,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所述电子致动器可操作以选择性地控制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所述液压流体流量;和控制器,其与所述位置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流量控制装置的所述电子致动器通信,所述控制器具有用于存储控制逻辑的存储器,所述控制逻辑具有第一控制逻辑、第二控制逻辑、第三控制逻辑、第四控制逻辑和第五控制逻辑,所述第一控制逻辑用于从所述位置传感器接收指示所述液压致动器的位置的数据信号,所述第二控制逻辑用于确定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所述第三控制逻辑用于将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与阈值进行比较,所述第四控制逻辑用于从所述温度传感器接收指示所述液压流体的温度的数据信号,并且所述第五控制逻辑用于向所述电子致动器发送控制信号以便基于所述液压流体温度以及所述液压致动器运动速率和所述阈值的比较结果来打开或关闭所述电子致动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R格林伍德史密斯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