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593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解决了现有研究区多层叠置、河道迁移频繁、砂体厚度较薄的辫状河砂体,增加了地震资料预测储层规模的难度,亟需新的砂岩储层规模预测方法和手段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依据辫状河流的特点和气田开发实际,通过筛选出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和河道摆动角度两个参数,预测出河道砂体规模,完善了砂体预测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整个盆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式,效果好,是地震预测砂体规模的良好补充,为天然气井的部署与有效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具体涉及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1、国内外对于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基本以地震资料预测为主,对于储层厚度大于20m的地层,地震可以较准确预测。但对于盆地南部黄土塬地貌,地震资料在采集和分析上一直存在较大困难。由于存在较厚黄土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在砂体识别的准确性和精度方面亟待提高。尤其针对研究区多层叠置、河道迁移频繁、砂体厚度较薄(4-20m)的辫状河砂体,大大增加了地震资料预测储层规模的难度,亟需新的砂岩储层规模预测方法和手段。

2、公开号为cn107203651a,公开日为2017年9月26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方法,建立辫状河地质知识库;确定5级界面对应的构型单元;确定井间构型单元边界;确定辫状河4级构型单元;采用测井曲线旋回法、落淤层发育位置判识法和心滩与水道垂向微相变化法确定心滩在平面上的位置;应用测井曲线确定心滩内部的3级构型单元边界;在3级构型单元边界内,识别和描述心滩增生体的形态与规模,结合物性与含气性分析,定量描述有效单砂体,从而形成一种精细描述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分级描述方法。该文献刻画强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实现心滩构型单元的大小与分布位置,进而有效指导气田合理井网井型设计与三维储层地质精细建模。优化了井网井型,提高了气田采收率。但是该文献适用于井网井距较油井大的辫状河储层气田的应用,不适用于存在较厚黄土层,研究区多层叠置、河道迁移频繁、砂体厚度较薄(4-20m)的辫状河砂体的规模预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针对研究区多层叠置、河道迁移频繁、砂体厚度较薄(4-20m)的辫状河砂体,增加了地震资料预测储层规模的难度,亟需新的砂岩储层规模预测方法和手段的问题。

2、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1)选取气田现行井网,建立直角坐标系;所述直角坐标系中,x轴中横向相邻井点间距为井距,y轴中纵向相邻井距为排距;

4、2)根据各井点测井资料确定各井点钻遇的砂体厚度值,利用各井点钻遇的砂体厚度与x轴关系回归曲线,得到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

5、3)根据各井点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确定各井排河道中心位置;

6、4)确定河道摆动角度并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

7、5)修正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

8、6)根据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中的最大河道摆动角度和最小河道摆动角度预测河道摆动角度,确定选取气田河道摆动角度的范围后再次预测各井排河道中心位置,结合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预测出河道砂体规模。

9、优选的,所述步骤2)得到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后,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

10、优选的,所述根据区块完钻资料的丰富,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

11、优选的,所述确定河道摆动角度并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的具体方法为:在任意两排主河道位置确定后,结合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确定河道摆动角度,重复上述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的方法得到多个河道摆动角度,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

12、优选的,所述河道摆动角度的计算式为tgθ=两个井点间的井距/两个井点间的排距;θ为河道摆动角度。

13、优选的,所述修正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的方法为:将一个实际河道摆动角度代入到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中,将该实际河道摆动角度与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中的最大河道摆动角度和最小河道摆动角度对比,当θ实<θmin,则将θ实修正为θ实=θmin;当θmin<θ实<θmax,则数据库不做修正;当θ实>θmax,则将θ实修正为θ实=θmax;;θ实为实际河道摆动角度,θmax为最大河道摆动角度,θmin为最小河道摆动角度。

14、优选的,所述在任意两排主河道位置确定后,利用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的方法为:从两排主河道中各取一个样本点,通过两个样本点的井距与两个样本点的排距比值,即可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

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依据辫状河流的特点和气田开发实际,通过筛选出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和河道摆动角度两个参数,预测出河道砂体规模,完善了砂体预测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整个盆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式,效果好,是地震预测砂体规模的良好补充,为天然气井的部署与有效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17、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得到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后,根据区块完钻资料的丰富,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基于样本点的丰富,样本所携带的资料对已有的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重新回归,获得更加准确的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

18、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根据各井点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可以确定各井排主河道位置,精确定位主河道对于研究河道摆动,砂体沉积规律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得到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后,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区块完钻资料的丰富,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河道摆动角度并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的具体方法为:在任意两排主河道位置确定后,利用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重复上述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的方法得到多个河道摆动角度,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摆动角度的计算式为tgθ=两个井点间的井距/两个井点间的排距;θ为河道摆动角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修正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的方法为:将一个实际河道摆动角度代入到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中,将该实际河道摆动角度与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中的最大河道摆动角度和最小河道摆动角度对比:当θ实<θmin,则将θ实修正为θ实=θmin;当θmin<θ实<θmax,则数据库不做修正;当θ实>θmax,则将θ实修正为θ实=θmax;θ实为实际河道摆动角度,θmax为最大河道摆动角度,θmin为最小河道摆动角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任意两排主河道位置确定后,利用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的方法为:从两排主河道中各取一个样本点,通过两个样本点的井距与两个样本点的排距比值,即可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得到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后,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区块完钻资料的丰富,对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进行修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河道摆动角度并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的具体方法为:在任意两排主河道位置确定后,利用区块井钻遇砂体厚度与对应井距的关系式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重复上述确定一个河道摆动角度的方法得到多个河道摆动角度,建立区块河道摆动角度数据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辫状河砂体规模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摆动角度的计算式为tgθ=两个井点间的井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晓灵李进步张建国刘志军张芳张保国何鎏乔博徐运动安文宏黄琼朱长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