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484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该泵注系统用于中空锚索锚固作业,泵注系统包括驱动单元和排料单元,驱动单元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能沿固定路径往复移动;排料单元包括排料组件和混料组件,排料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任意一个排料组件与混料组件相连,排料组件包括相连的料箱和排料件,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所有的排料件传动连接并驱动排料件在排料状态和进料状态之间同步切换;在排料状态,位于排料件内的物料流入混料组件内,在进料状态,位于料箱内的物料流入排料件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可以有效延长锚索的锚固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锚固,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


技术介绍

1、中空注浆锚索是巷道支护上常用的装置,可以对巷道墙体进行改性加固,帮助提高巷道的支护强度。通过将中空注浆锚索锚固在巷道墙体的对应位置上可以使锚索具有一定的初始锚固力,方便对其施加高预应力,以便于对锚索进行注浆作业。在相关技术中,中空注浆锚索需要通过搅拌推进的方式进行锚固,该锚固技术需要先在钻孔内塞入袋装树脂锚固剂,再将锚索通过轴向推进的方式推入钻孔内,锚索搅拌头搅拌混合锚固剂并进行锚固。但由于锚索长径比、柔性大的特点,该锚固技术无法实现长距离搅拌推进,因此其锚固长度有限,导致其提供的初始锚固力较低,进而影响后续注浆作业前高预应力的施加。而锚索的高预应力又是整体支护效果的重要基础,在锚索无法施加高预应力的前提下,即使后期对锚索进行高压注浆,对巷道的整体支护效果也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该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泵注系统用于中空锚索锚固作业,所述泵注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为带有驱动活塞杆(11)的驱动气缸(12),所述驱动活塞杆(11)沿所述驱动气缸(12)的轴线方向与所述驱动气缸(12)相连并将所述驱动气缸(12)内部腔室分隔为无杆腔(121)和有杆腔(122),所述驱动活塞杆(11)经所述有杆腔(122)与所述排料件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1)还包括切换阀(12)、第一驱动管路(13...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泵注系统用于中空锚索锚固作业,所述泵注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为带有驱动活塞杆(11)的驱动气缸(12),所述驱动活塞杆(11)沿所述驱动气缸(12)的轴线方向与所述驱动气缸(12)相连并将所述驱动气缸(12)内部腔室分隔为无杆腔(121)和有杆腔(122),所述驱动活塞杆(11)经所述有杆腔(122)与所述排料件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1)还包括切换阀(12)、第一驱动管路(13)和第二驱动管路(14),所述第一驱动管路(13)和所述第二驱动管路(14)的一端分别通过所述无杆腔(121)和所述有杆腔(122)与所述驱动气缸(12)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切换阀(12)相连;驱动源能经所述切换阀(12)流入所述第一驱动管路(13)或所述第二驱动管路(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12)为二位四通换向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管路(13)上设置有单向导通的增压泵(131),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管路(13)内的驱动源经所述增压泵(131)流入所述无杆腔(1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中空锚索锚固的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鹏飞杨建威陈惠元张群涛李嘉峰王子越刘畅韦尧中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