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生态修复,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1、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活跃地带,是最有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承担着海陆物质输送,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且由于具备海运便利、地形平坦、水产优势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部分经济发达城市集中于海岸带地区,活跃的人类活动以及自然条件变化等因素的胁迫下,许多海岸带地区面临岸线侵蚀-淤积、海水水质污染和生境退化等问题。贝类可以大量聚集生长形成生物礁从而消浪并保护海岸线,形成特有的栖息地并为其它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栖息环境。作为滤食性动物,同时还具有改善水质等重要功能。在海岸带生境退化的背景下,生物礁栖息地逐渐丧失,岸线稳定及海水水质自净能力进一步下降进入恶性循环。此时,需要人工改善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区域的环境条件,构建以滤食性贝类为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现有的方案措施主要包括投放可供贝类附着的结构和基质、补充人工育苗壮苗附苗的滤食性贝类、种植海草床等。
2、目前市面上用于海岸带生境修复的人工礁体装置,所针对的物种较为单一,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其特征是:在潮间带(4)、潮下带(5)和水面位置(6)分别依次设置括潮间带礁体(1)、潮下带礁体(2)和牡蛎礁式拦沙潜堤(3),多个潮间带礁体(1)交错排列在潮间带(4)上,潮下带(5)上设有多个混凝土管(12),潮下带礁体(2)铺设在混凝土管(12)上,且混凝土管(12)穿过潮下带礁体(2)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其特征是:潮间带礁体(1)包括下层椰壳纤维编织网(7)和上层椰壳纤维编织网(10),下层椰壳纤维编织网(7)和上层椰壳纤维编织网(10)边缘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其特征是:在潮间带(4)、潮下带(5)和水面位置(6)分别依次设置括潮间带礁体(1)、潮下带礁体(2)和牡蛎礁式拦沙潜堤(3),多个潮间带礁体(1)交错排列在潮间带(4)上,潮下带(5)上设有多个混凝土管(12),潮下带礁体(2)铺设在混凝土管(12)上,且混凝土管(12)穿过潮下带礁体(2)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其特征是:潮间带礁体(1)包括下层椰壳纤维编织网(7)和上层椰壳纤维编织网(10),下层椰壳纤维编织网(7)和上层椰壳纤维编织网(10)边缘通过缝合形成网兜,混合基质(8)设置在下层椰壳纤维编织网(7)上表面,混合基质(8)与上层椰壳纤维编织网(10)之间设有多块聚氨酯块石(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其特征是:聚氨酯块石(9)石通过聚氨酯胶黏形成的块状结构,块状结构铺设在混合基质(8)与上层椰壳纤维编织网(1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用于潮间带与近岸浅海的组合式人工生态礁,其特征是:潮下带礁体(2)包括多个堆叠的椰壳纤维网袋(11),椰壳纤维网袋(11)内部填充有混合基质(8),多个椰壳纤维网袋(11)堆叠成梯台结构,多个堆叠的椰壳纤维网袋(11)首尾相连组成潮下带礁体(2)外壁,外壁相邻的椰壳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峰,张旭,冯立辉,徐扬帆,姚燕舞,杨永忠,李世汨,夏新星,黄胜,张洋,万沙,赵东梁,王龙涛,韩鹏程,田丰年,杨浩东,易刚玉,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