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_技高网

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053974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于海上油田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包括:聚合物微球,由丙烯酰胺在常规交联剂和可分解交联剂共同作用下聚合而成;交联单体,强化在所述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增粘单体,包覆在所述聚合物微球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以微球作为功能载体,将耐温耐盐增粘单体包覆其中后又将交联单体强化于其表面,同时依靠智能控释技术,控制功能成分在地层深部的释放及作用发挥,实现高效“调‑堵‑驱”复合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于海上油田开采,具体涉及一种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随着开发年限的延长,造成渤海部分油田纵向小层多,层间非均质性强,水驱开发效果逐年变差,高含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田上产的关键问题。由于聚合物微球具有“注得进、能运移、堵得住、可在线注入”的特点,可有效解决储层平面矛盾及层间矛盾,已在渤海注水油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矛盾日渐复杂,常规微球存在以下问题亟需攻克:一、“强注强采”开发条件下的封堵强度不足问题;二、高温高盐条件下的体系滞留能力差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cn 106350049 a中记载了一种聚驱组合物,通过核壳微球与聚合物复合使用,在油藏地层水温度和矿化度作用下,产生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类似“弱交联”的聚集体,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但随着复合后的核壳微球与聚合物大分子在地下运移,仍会逐渐发生色谱分离,在到达地层深部剩余油富集区后,复合后的作用效果提升相对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包括:

3、聚合物微球,由丙烯酰胺在常规交联剂和可分解交联剂共同作用下聚合而成;

4、交联单体,强化在所述聚合物微球的表面;

5、增粘单体,包覆在所述聚合物微球的内部。

6、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所述交联单体5%-10%,所述增粘单体3%-10%,余量为聚合物微球。

7、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所述常规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或二乙烯基苯。

8、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所述常规交联剂在所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0.0005%-0.002%。

9、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所述可分解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10、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所述可分解交联剂在所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0.1%-0.5%。

11、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所述交联单体为酚醛树脂、聚乙烯亚胺系列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12、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所述增粘单体为n,n-二甲基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13、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

14、(1)将表面活性剂分散于油中形成油相;

15、(2)将增粘单体、丙烯酰胺、常规交联剂、可分解交联剂、第一引发剂溶于水中,调整ph值至6.0-7.0,得到第一水相;

16、(3)将所述第一水相加入到所述油相中,进行乳化,得到底液;

17、(4)将第二引发剂溶于水中,得到第二水相;

18、(5)将所述第二水相加入到所述底液中,进行保温反应;

19、(6)将交联单体加入至反应后体系进行表面强化,待温度降低至室温时,停止搅拌,反应结束,得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

20、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表面活性剂或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21、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所述油为白油、石蜡基油、煤油、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22、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以反应体系的总质量计,所述油相的质量分数是20%-30%,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是1%-5%。

23、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以反应体系的总质量计,丙烯酰胺的质量分数是20%-30%。

24、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所述第一引发剂是过硫酸钾和/或过硫酸铵,所述第二引发剂是亚硫酸氢钠。

25、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以反应体系的总质量计,所述第一引发剂的质量分数是0.01%-0.1%,所述第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是0.01%-0.1%。

26、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步骤(5)还包括:在搅拌的条件下将所述第二水相滴加入到所述底液中,起始温度是30℃-35℃,滴加过程中温度保持在55℃-65℃。

27、又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在油田开采中作为封堵剂或驱油剂的应用。

2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及其制备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9、本专利技术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是将现有微球体系作为功能载体,将交联单体强化于微球表面,同时,将耐温耐盐增粘单体包覆其中,表面强化交联单体先增强了微球间的相互作用,随后依靠智能控释技术,耐温耐盐增粘高分子释放后又形成了大的体型超分子聚集体,在大幅度提升现有超分子体系封堵强度的同时,还能提升体系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的深部滞留能力,并最终实现高效“调-堵-驱”作用的目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所述交联单体5%-10%,所述增粘单体3%-10%,余量为聚合物微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或二乙烯基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交联剂在所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0.0005%-0.0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解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解交联剂在所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0.1%-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单体为酚醛树脂、聚乙烯亚胺系列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p>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单体为N,N-二甲基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表面活性剂或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为白油、石蜡基油、煤油、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反应体系的总质量计,所述油相的质量分数是20%-30%,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是1%-5%。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反应体系的总质量计,丙烯酰胺的质量分数是20%-30%。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发剂是过硫酸钾和/或过硫酸铵,所述第二引发剂是亚硫酸氢钠。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反应体系的总质量计,所述第一引发剂的质量分数是0.01%-0.1%,所述第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是0.01%-0.1%。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还包括:在搅拌的条件下将所述第二水相滴加入到所述底液中,起始温度是30℃-35℃,滴加过程中温度保持在55℃-65℃。

17.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在油田开采中作为封堵剂或驱油剂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所述交联单体5%-10%,所述增粘单体3%-10%,余量为聚合物微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或二乙烯基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交联剂在所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0.0005%-0.0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解交联剂为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解交联剂在所述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0.1%-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单体为酚醛树脂、聚乙烯亚胺系列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单体为n,n-二甲基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表面强化型耐温耐盐包覆增粘体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铁磊磊王浩颐李翔常振冀文雄徐国瑞鞠野刘丰钢李建晔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