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组件和灶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2774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4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组件和灶具。燃烧器组件包括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第一燃烧器呈环形,并在内周缘形成有第一火孔。第二燃烧器呈环形,并在内周缘形成有第二火孔,第二燃烧器设置在第一燃烧器上方,第二燃烧器的内径比第一燃烧器的内径大。上述燃烧器组件,通过将第二燃烧器设置在第一燃烧器上方,且第二燃烧器的内径大于第一燃烧器的内径,在第一燃烧器点火成功的情况下,可通过火焰上引的方式从内周引燃第二燃烧器,从而保证锅底的火焰均匀性,结构简单、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组件和灶具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多个燃烧器通过组合设置形成多环结构,使得燃烧器的结构比较复杂,导致多个燃烧器内部的空气流通性较差,使得火焰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组件和灶具。

2、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燃烧器组件,所述燃烧器组件包括:

3、第一燃烧器,所述第一燃烧器呈环形,并在内周缘形成有第一火孔;

4、第二燃烧器,所述第二燃烧器呈环形,并在内周缘形成有第二火孔,所述第二燃烧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器上方,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大。

5、上述燃烧器组件,通过将第二燃烧器设置在第一燃烧器上方,且第二燃烧器的内径大于第一燃烧器的内径,在第一燃烧器点火成功的情况下,可通过火焰上引的方式从内周引燃第二燃烧器,从而保证锅底的火焰均匀性,结构简单、方便快捷。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的1.2倍至2.5倍。

7、如此,以保证燃烧器组件产生的火焰可较好地包覆锅底,从而提高烹饪效率。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的1.5倍。

9、如此,通过调整适宜的火焰位置,在保证火焰较好地包覆锅底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锅底的受热面积和烹饪效率。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板上的第一上板和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下板形成有第一下孔道,所述第一上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下孔道对应的第一上孔道,所述第一下孔道与所述第一上孔道形成所述第一火孔,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板与所述第一上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下孔道与所述第一上孔道分隔开;

11、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上板所在的平面成θ1角,所述θ1角的范围为(0°,90°)。

12、如此,使得第一燃烧器的第一火孔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第一燃烧器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第一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θ1角的范围为(0°,60°)。

14、如此,以保证第一燃烧器的火焰集聚能力,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θ1角为40°。

16、如此,以保证第一燃烧器形成的火焰强度较大,使得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果较好。

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板上的第二上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下板形成有第二下孔道,所述第二上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下孔道对应的第二上孔道,所述第二下孔道与所述第二上孔道形成所述第二火孔,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板与所述第二上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二下孔道与所述第二上孔道分隔开;

18、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上板所在的平面成θ2角,所述θ2角的范围为(0°,90°)。

19、如此,使得第二燃烧器的第二火孔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第二燃烧器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第二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θ2角的范围为(0°,60°)。

21、如此,以保证第二燃烧器的火焰集聚能力,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θ2角为40°。

23、如此,以保证第二燃烧器形成的火焰强度较大,使得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果较好。

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为(15mm,40mm)。

25、如此,以提高燃烧器组件的点火效率和散热效率。在第一高度差大于40mm时,第一高度差过大,使得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的距离过远,难以通过第一燃烧器的火焰辅助第二燃烧器点火。在第一高度差小于15mm时,第一高度差过小,使得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的距离过近,散热效果较差,使得燃烧器组件内部热量过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为(20mm,30mm)。

27、如此,进一步提高燃烧器组件的点火效率和散热效率。在第一高度差大于30mm时,第一高度差过大,使得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的距离过远,难以通过第一燃烧的火焰辅助第二燃烧器点火。在第一高度差小于20mm时,第一高度差过小,使得第一燃烧器和第二燃烧器的距离过近,散热效果较差,使得燃烧器组件内部热量过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为23.65mm。

29、如此,使得燃烧器组件的点火效率和散热效率较高,从而保证燃烧器组件的安全性。

3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的范围为(0,45°)。

31、如此,使得第一火孔的火焰呈螺旋式集聚,以提高火焰强度,保证燃气的燃烧效率。

3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的范围为(0,30°)。

33、如此,在保证第一火孔的火焰集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火焰强度和加热效果。

3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为30°。

35、如此,在保证第一火孔的火焰集聚的情况下,使得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较高。

3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二偏向角,所述第二偏向角的范围为(0,45°)。

37、如此,使得第二火孔的火焰呈螺旋式集聚,以提高火焰强度,保证燃气的燃烧效率。

3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二偏向角,所述第二偏向角的范围为(0,30°)。

39、如此,在保证第二火孔的火焰集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火焰强度和加热效果。

4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二偏向角,所述第二偏向角为30°。

41、如此,在保证第二火孔的火焰集聚的情况下,使得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较高。

4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器组件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器和所述第二燃烧器之间,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火孔顶部存在第二高度差,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火孔底部存在第三高度差,所述第三高度差大于所述第二高度差。

43、如此,使得第一燃烧器、第二燃烧器分别与导流板之间保持适宜间距,以提高燃烧器组件内部空气流动性,从而提高燃烧器组件的燃烧效率。

4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高度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的1.2倍至2.5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的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板上的第一上板和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下板形成有第一下孔道,所述第一上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下孔道对应的第一上孔道,所述第一下孔道与所述第一上孔道形成所述第一火孔,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板与所述第一上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下孔道与所述第一上孔道分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1角的范围为(0°,6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1角为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板上的第二上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下板形成有第二下孔道,所述第二上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下孔道对应的第二上孔道,所述第二下孔道与所述第二上孔道形成所述第二火孔,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板与所述第二上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二下孔道与所述第二上孔道分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2角的范围为(0°,6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2角为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为(15mm,4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为(20mm,3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为23.6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的范围为(0,45°)。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的范围为(0,3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为3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二偏向角,所述第二偏向角的范围为(0,45°)。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二偏向角,所述第二偏向角的范围为(0,30°)。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二偏向角,所述第二偏向角为30°。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组件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燃烧器和所述第二燃烧器之间,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火孔顶部存在第二高度差,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火孔底部存在第三高度差,所述第三高度差大于所述第二高度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度差的范围为(0,8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度差为5mm。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高度差的范围为(0,15mm)。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高度差为9mm。

2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板下凹形成有第一下孔道,所述第一上板上凸形成有第一上孔道;和

2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板下凹形成有第二下孔道,所述第二上板上凸形成有第二上孔道;和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形成第一传火间隙,所述第一传火间隙连通相邻两个第一火孔。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形成第二传火间隙,所述第二传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的1.2倍至2.5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的内径为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内径的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器包括第一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板上的第一上板和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下板形成有第一下孔道,所述第一上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下孔道对应的第一上孔道,所述第一下孔道与所述第一上孔道形成所述第一火孔,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下板与所述第一上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下孔道与所述第一上孔道分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1角的范围为(0°,6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1角为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器包括第二下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板上的第二上板和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下板形成有第二下孔道,所述第二上板形成有与所述第二下孔道对应的第二上孔道,所述第二下孔道与所述第二上孔道形成所述第二火孔,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板与所述第二上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二下孔道与所述第二上孔道分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2角的范围为(0°,6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θ2角为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为(15mm,4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的范围为(20mm,3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存在第一高度差,所述第一高度差为23.6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燃烧器的径向倾斜形成第一偏向角,所述第一偏向角的范围为(0,45°)。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的深度方向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帅谭争鸣张炳卫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美的智能厨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