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2532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碰撞能量难以向纵梁、前纵梁后端结构与车身门槛梁传递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包括:正传力部,前纵梁、正传力部和中通道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侧传力部,两个侧传力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正传力部两侧,侧传力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一端与正传力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A柱下内板和门槛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碰撞能量传递至A柱下内板、门槛梁和中通道,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车辆连接制造的工艺复杂性,提升了碰撞能量的传递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在车身地板下方的布置,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无法在地板下方设计增加地板纵梁结构,难以实现碰撞能量向纵梁、前纵梁后端结构与车身门槛梁传递。

2、现有的前纵梁后段件通过多个连接结构与车身的各部分进行连接,连接件过多会阻碍碰撞能量的传递效率;现有的副车架安装在前纵梁上,碰撞发生后前纵梁会发生溃缩,前纵梁溃缩可能会使副车架脱离前纵梁进而不能进行形变,起不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

3、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碰撞能量难以向纵梁、前纵梁后端结构与车身门槛梁传递的问题。为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车辆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前纵梁和中通道,以及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的a柱下内板及门槛梁,前纵梁后段件包括:正传力部,前纵梁、正传力部和中通道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侧传力部,两个侧传力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正传力部两侧,侧传力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一端与正传力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a柱下内板和门槛梁连接。

2、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正传力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具有凸出部,凸出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用于与中通道连接。

3、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凸出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靠近中通道的同时,凸出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逐渐靠近中通道。

4、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凸出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凸出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车辆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呈“倒梯形”。

5、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凸出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靠近中通道的同时,凸出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高度逐渐降低。

6、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凸出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出连接凸台,连接凸台用于与中通道的本体连接。

7、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第一斜撑筋,第一斜撑筋设置在侧传力部上,第一斜撑筋从侧传力部与前纵梁的连接点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向门槛梁倾斜的同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向门槛梁的方向倾斜;并且/或者第二支撑筋,第二支撑筋设置在侧传力部和正传力部上,第二支撑筋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或者第三支撑筋,第三支撑筋设置在侧传力部和正传力部上,与第一斜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具有夹角。

8、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副车架后安装点,副车架后安装点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正传力部的底部,用于安装副车架。

9、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副车架后安装点靠近电池吊挂点的一侧,位于副车架后安装点与电池吊挂点之间。

10、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过线槽,过线槽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正传力部的底部,过线槽与中通道连通,高压线和/或油管经过过线槽进入中通道中。

11、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水快换接头,水快换接头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位于正传力部的底部。

12、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水快换接头设置在过线槽中,将过线槽划分为两个凹槽,高压线和油管分别经过其中一个凹槽。

13、在上述具有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正传力部与两个侧传力部为一体式铸件。

14、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

15、方案1.一种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段件包括:正传力部,前纵梁、正传力部和中通道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侧传力部,两个侧传力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正传力部两侧,侧传力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一端与正传力部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a柱下内板和门槛梁连接。

16、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正传力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具有凸出部,凸出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用于与中通道连接。

17、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凸出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靠近中通道的同时,凸出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逐渐靠近中通道。

18、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凸出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凸出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和车辆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呈“倒梯形”。

19、方案5.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凸出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靠近中通道的同时,凸出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表面的高度逐渐降低。

20、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凸出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出连接凸台,连接凸台用于与中通道的本体连接。

21、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第一斜撑筋,第一斜撑筋设置在侧传力部上,第一斜撑筋从侧传力部与前纵梁的连接点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向门槛梁倾斜的同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向门槛梁的方向倾斜;并且/或者第二支撑筋,第二支撑筋设置在侧传力部和正传力部上,第二支撑筋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或者第三支撑筋,第三支撑筋设置在侧传力部和正传力部上,与第一斜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具有夹角。

22、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副车架后安装点,副车架后安装点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正传力部的底部,用于安装副车架。

23、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副车架后安装点靠近电池吊挂点的一侧,位于副车架后安装点与电池吊挂点之间。

24、方案10.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过线槽,过线槽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正传力部的底部,过线槽与中通道连通,高压线和/或油管经过过线槽进入中通道中。

25、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段件还包括:水快换接头,水快换接头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位于正传力部的底部。

26、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水快换接头设置在过线槽中,将过线槽划分为两个凹槽,高压线和油管分别经过其中一个凹槽。

27、方案13.根据方案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正传力部与两个侧传力部为一体式铸件。

28、方案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方案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

29、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件(5)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件(5)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件(5)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件(5)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件(5)还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件(5)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纵梁后段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传义申学开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