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负载控制,具体涉及一种负载控制电路、负载控制系统及芯片。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发展,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已经成为常用的光源之一,其中,led光源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而受到用户的青睐。通常,led光源需要连接在控制电路上,led光源便作为负载,控制电路便可以对led光源进行控制。但相关技术中,仅通过单一的电源对led光源供电并进行控制,且在控制电路中,易出现振荡,影响led光源或者其他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载控制电路、负载控制系统及芯片,能够解决仅通过单一的电源对led光源供电并进行控制,且在控制电路中,易出现振荡,影响led光源或者其他器件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控制电路,所述负载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振荡消除单元、第二振荡消除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以及第四开关单元;
3、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连接有第一端口,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负载,所述第一端口用于连接第一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二振荡消除单元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振荡消除单元连接有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电连接,且用于连接负载,所述第二端口用于连接第二电源的正极;
4、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电连接有第三端口,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用于连
5、可选地,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振荡消除单元;
6、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振荡消除单元与所述第三端口电连接。
7、可选地,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振荡消除单元;
8、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振荡消除单元与所述第四端口电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有第五端口,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有第六端口,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连接有第七端口,所述第四开关单元连接有第八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以及所述第六端口用于连接控制单元的正极,所述第七端口以及所述第八端口用于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负极。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一消除电阻以及第一消除电容,所述第一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消除电容,所述第一消除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
11、所述第二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二消除电阻以及第二消除电容,所述第二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二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消除电容,所述第二消除电容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电连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三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三消除电阻以及第三消除电容,所述第三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三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消除电容,所述第三消除电容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电连接;
13、可选地,所述第四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四消除电阻以及第四消除电容,所述第四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四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消除电容,所述第四消除电容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电连接。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开关以及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载,所述第二控制开关连接有所述第五端口;
15、或,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包括第三控制开关以及第四控制开关,所述第三控制开关与所述第四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振荡消除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载,所述第四控制开关连接有所述第六端口;
16、或,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包括第五控制开关,所述第五控制开关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振荡消除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五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载,所述第五控制开关连接有所述第七端口;
17、或,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包括第六控制开关以及第七控制开关,所述第六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七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第六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振荡消除单元电连接,所述第六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载,所述第七控制开关连接有所述第八端口。
18、可选地,所述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四控制开关、所述第五控制开关以及所述第七控制开关均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端口、所述第六端口、所述第七端口以及所述第八端口电连接。
19、可选地,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20、所述第一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之间,所述第二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三控制开关与所述第四控制开关之间。
21、可选地,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
22、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以及所述第五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口以及所述第四端口电连接。
23、可选地,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振荡消除单元,所述第五振荡消除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第六端口之间。
24、可选地,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以及第三分压电阻;
25、所述第一分压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之间,所述第二分压电阻连接于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之间,所述第三分压电阻连接于所述第八端口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之间。
2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控制系统,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负载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
27、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与所述第四端口电连接;
28、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均连接于所述负载的正极,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均连接于所述负载的负极。
29、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源为恒压电源,所述第二电源为恒流电源;
30、或,所述第一电源为恒压电源,所述第二电源为恒压电源;
31、或,所述第一电源为恒流电源,所述第二电源为恒流电源。
32、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包括芯片本体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
33、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所述第二振荡消除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以及所述第四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振荡消除单元、第二振荡消除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以及第四开关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振荡消除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振荡消除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有第五端口,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有第六端口,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连接有第七端口,所述第四开关单元连接有第八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以及所述第六端口用于连接控制单元的正极,所述第七端口以及所述第八端口用于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负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一消除电阻以及第一消除电容,所述第一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消除电容,所述第一消除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振荡消除单元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四消除电阻以及第四消除电容,所述第四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四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消除电容,所述第四消除电容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开关以及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负载,所述第二控制开关连接有所述第五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四控制开关、所述第五控制开关以及所述第七控制开关均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端口、所述第六端口、所述第七端口以及所述第八端口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五振荡消除单元,所述第五振荡消除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与所述第六端口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以及第三分压电阻;
14.一种负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负载以及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为恒压电源,所述第二电源为恒流电源;
16.一种控制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包括芯片本体以及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振荡消除单元、第二振荡消除单元、第一开关单元、第二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以及第四开关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振荡消除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振荡消除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连接有第五端口,所述第二开关单元连接有第六端口,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连接有第七端口,所述第四开关单元连接有第八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以及所述第六端口用于连接控制单元的正极,所述第七端口以及所述第八端口用于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负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一消除电阻以及第一消除电容,所述第一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一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消除电容,所述第一消除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三消除电阻以及第三消除电容,所述第三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三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消除电容,所述第三消除电容与所述第三开关单元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振荡消除单元包括第四消除电阻以及第四消除电容,所述第四消除电阻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四消除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消除电容,所述第四消除电容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学亮,刘静蓉,张娇,陈晓刚,唐俊,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