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打桩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打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0715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桩方法,包括进行桩位定位放样,从轴线引出桩位,在桩位点的中心处做出标记;利用打桩护套结构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利用打桩装置进行振动沉管定位;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结构进行吊放进入打桩护套结构内进行安装,同时安装注浆管,形成树根桩模型建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打桩方法,采用振动沉管法将打桩护套结构成孔,定桩效率高,设置了二次压力补浆,使得最后的树根桩结构稳固,成型后的树根桩利用发散的树根的形状有利于稳固周边的土体,增加混凝土结构桩体在地基面上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临海打桩建筑,具体涉及一种临海打桩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建筑施工领域中,打桩是常见的施工项目,例如在临海岸的环境进行打桩施工时,要考虑施工环境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文条件及工程地质的因素影响,例如在有明显的河口冲积形态,区内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如果陆地的绝大部分为平原田地,并且是由河道沉积和人工围垦共同作用形成的填海开发地区环境中,由于其沉积平原的形成机制,新区陆域海拔较低,如果平均高程在2m以下,且大多为淤泥、软土,部分地区软土层厚度可达40m,针对这些地貌环境因素,普通形状的桩体结构已不适合填海开发地区的环境中施工,施工后的结构不稳固,且现有的打桩施工效率也较低,因此可以将桩体的结构设置成树根状模型,树根状桩体是在树根状钢筋模型上进行浇筑成型,在进行打桩施工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上的地质及环境因素,设计出一种能适应临海环境的树根桩施工,成型后的桩体结构稳固,施工效率高的打桩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应临海环境的树根桩施工,桩体结构稳固的打桩方法。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打桩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s1、进行桩位定位放样,从轴线引出桩位,在桩位点的中心处做出标记;

5、s2、利用打桩护套结构在桩位点处进行引桩,利用打桩装置进行沉管定位;

6、s3、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结构进行吊放进入打桩护套结构内进行安装,同时安装注浆管,形成树根桩模型建模;

7、s4、逐铲灌入碎石进行填灌,碎石填灌顶标高不低于桩顶标高,灌入的碎石量不小于计算桩孔体积的0.9倍;

8、s5、碎石灌入达到桩顶标高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压力注浆,设定注浆压力值在0.3-1.0mpa之间;

9、s6、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一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2m-3m,进行二次填充石料至桩顶高程,补充因拔管振捣密实下沉部分的石料;

10、s7、将打桩护套结构进行第二次振动拔管,将打桩护套结构全部拔出后,通过预置注浆管进行二次压力补浆,设置注浆压力值为2-4mpa之间;

11、s8、注浆完成后,同步进行护套桩顶2.1m范围内的碎石注浆施工;

12、s9、碎石注浆施工完成后,将打桩护套结构拔出,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同时将打桩装置移至下一桩位点进行沉管定位;

13、按照上述步骤s1-s9完成单个桩位上树根桩的施工及检测。

14、作为优选,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环形套件及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单元,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单元,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呈径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即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所述支撑柱单元在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

15、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制作所述钢筋笼时,设定支撑柱的长度偏差值在±100mm以内;设定支撑柱的间距偏差值为士10mm,环形套件的间距偏差值为士20mm;支撑柱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设定偏差值为+20mm;

16、所述打桩护套结构桩径的大小不小于设计桩径的大小,桩位平面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0mm。

17、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套件为螺旋状的套件,所述环形套件上形成有弧形状的连接固定面,同时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有环形状的空间,所述环形套件的另一端为呈锥形设置的收缩端;

18、所述环形套件也可以为多个圆形套圈间隔连接而成的同心圆套圈组合;

19、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三个以上,支撑柱单元为钢筋结构的支撑柱,每个支撑柱单元以轴向间隔连接于环形套件的上的连接固定面上,且每个支撑柱单元的尾部形成的空间对应环形套件的收缩端呈收缩状设置,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三个以上,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间隔固定连接于支撑柱单元的上部、中部及下部的连接面上,即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连接在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环形套件之间,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为圆环形的钢筋结构件,所述圆环固定单元用于加强支撑柱单元连接在环形套件内后的结构强度;

20、所述注浆管为软管,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浇筑空间内,注浆管内径不小于8mm,注浆管上端宜高出地面0.5m,在钢筋笼结构安装过程中,将注浆管绑扎在钢筋笼结构内侧,设定绑扎间距为1m,注浆管管底距钢筋笼结构底1m,在钢筋笼结构吊放入桩护套结构时同步放入。

21、作为优选,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浇筑空间的中部位置,所述注浆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的开口端相齐平,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所述注浆管设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注浆管的输入端为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相齐平的开口端,所述输出端为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的开口端,输出端用于向浇筑空间的内的底部进行注浆。

22、作为优选,所述打桩护套结构包括护套主体及连接在护套主体上的活动叶片组件,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护套主体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活动叶片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内形成有叶片内腔,所述叶片内腔与所述护套主体相连通,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依次环绕所述连接端的端口连接,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另一端形成有活动闭合及张开的尖端,所述尖端用于将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

23、作为优选,所述叶片组件还包括环形连接座,所述环形连接座连接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设有连接位,所述连接位用于转动连接活动叶片,所述连接位设有多个,每个所述连接位间隔环绕设置于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

24、所述连接位上设置有连接耳片,所述连接耳片上形成有连接空间,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连接空间内;

25、所述叶片单元为锥形状的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上设有中部连接片体,所述中部连接片体一体成型设置于所述叶片单元的中部位置,且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叶片单元的的一端,即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设有凸出连接端,中部连接片体的另一端朝向叶片单元的锥形端延伸,所述中部连接片体呈直线凸出片体状与所述叶片单元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叶片单元通过所述中部连接片体的一端的凸出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连接耳片上,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四个以上,四个叶片单元依次连接于所述环形连接座上,形成底部为锥形的护套尖端,所述护套尖端为可以自由闭合和张开的护套尖端,所述护套尖端内形成有所述叶片内腔,所述护套主体为管体状的护套主体,所述管体状的护套主体内形成有管内容纳腔,所述管内容纳腔与所述叶皮内腔相连通,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灌入浇筑流体,所述开口外壁设有夹持边,所述夹持边用于定桩夹持时增加摩擦面积。

26、作为优选,所述打桩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及安装座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环形套件及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单元,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单元,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呈径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即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所述支撑柱单元在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套件为螺旋状的套件,所述环形套件上形成有弧形状的连接固定面,同时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有环形状的空间,所述环形套件的另一端为呈锥形设置的收缩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浇筑空间的中部位置,所述注浆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的开口端相齐平,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所述注浆管设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注浆管的输入端为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相齐平的开口端,所述输出端为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的开口端,输出端用于向浇筑空间的内的底部进行注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步骤中,在二次注浆时,若注入的水泥浆液浸入、扩散至土体,应持续注浆至大桩护套结构桩顶设计高程,注浆过程结束后,注浆管中应充满水泥浆液并维持注浆压力一定时间,并且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桩护套结构包括护套主体及连接在护套主体上的活动叶片组件,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护套主体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活动叶片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内形成有叶片内腔,所述叶片内腔与所述护套主体相连通,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单元,所述叶片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一端依次环绕所述连接端的端口连接,每个所述叶片单元的另一端形成有活动闭合及张开的尖端,所述尖端用于将护套主体快速的插入淤泥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件还包括环形连接座,所述环形连接座连接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端的外表面,所述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设有连接位,所述连接位用于转动连接活动叶片,所述连接位设有多个,每个所述连接位间隔环绕设置于环形连接座的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桩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及安装座体,所述夹持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体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柱体固定组件和夹持组件,所述柱体固定组件与所述夹持组件均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体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件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体内,所述夹持件活动连接于安装座体内并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件带动夹持件相对所述柱体固定组件前后移动,所述夹持件与所述柱体固定组件之间形成有夹持固定空间,所述夹持固定空间用于夹持待施工的工件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夹持固定套,所述夹持固定套上设有上部固定套体和下部固定套体,所述上部固定套体与所述下部固定套体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下部固定套体为锥形套体,所述上部固定套体内部与所述下部固定套体内部相连通,即所述夹持固定套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夹持固定套靠近所述柱体固定组件设置,所述上部固定套体上设有夹持开口,所述夹持开口朝向柱体固定组件开设,所述夹持件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夹持件的三分之二夹持面凸出于所述夹持开口,所述夹持件在容纳空间内朝向柱体固定组件进行小范围的前后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桩位的偏差值为±20mm,所述打桩护套结构的护套体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结构包括环形套件及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单元,所述支撑柱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支撑柱单元呈轴向且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单元,所述环形固定单元设有多个,每个所述环形固定单元呈径向间隔连接于所述环形套件内,即所述环形固定单元与所述支撑柱单元在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上部和中部为树状,底部为锥形状的浇筑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套件为螺旋状的套件,所述环形套件上形成有弧形状的连接固定面,同时所述环形套件内形成有环形状的空间,所述环形套件的另一端为呈锥形设置的收缩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设置于所述浇筑空间的中部位置,所述注浆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的开口端相齐平,所述注浆管的另一端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所述注浆管设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注浆管的输入端为与所述环形套件一端相齐平的开口端,所述输出端为朝向环形套件的底部延伸的开口端,输出端用于向浇筑空间的内的底部进行注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步骤中,在二次注浆时,若注入的水泥浆液浸入、扩散至土体,应持续注浆至大桩护套结构桩顶设计高程,注浆过程结束后,注浆管中应充满水泥浆液并维持注浆压力一定时间,并且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桩护套结构包括护套主体及连接在护套主体上的活动叶片组件,所述护套主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护套主体的另一端为连接端,所述活动叶片组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端上,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内形成有叶片内腔,所述叶片内腔与所述护套主体相连通,所述活动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丕晏楚占旭梁润华闻宇辉惠靖赵昕龚志威刘祖龙张井秋霍亚康程兴王英豪尚飞扬曾靖岚尚惊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四局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