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9306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2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产品领域,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组件、防护组件、造风组件和鳍片组件;所述防护组件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的外侧壁,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防护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所述外壳组件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造风组件产生的气流沿所述进气孔经过所述鳍片组件至所述出气孔。通过这样设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流与防护组件表面的接触面积有限,进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产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一些较为复杂的电力电子产品的主控模块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电子元器件,例如用于控制充电桩的充电柜。

2、相关技术中,一般情况下,一个充电站包括充电柜和多个充电桩,充电桩的输出功率通过充电柜内的主控模块来调配,主控模块包括大量的电子元器件;由于充电柜可能置于露天环境下,导致充电柜可能沾染灰尘或水等异物,因此充电柜包括防护组件,主控模块置于防护组件内,防护组件多为密闭结构且满足一定的防水等级和防尘等级。

3、防护组件可以是由腔体和盖板围合形成的结构,防护组件满足ip65的防水和防尘等级;由于防护组件整体密闭,且主控模块可能具有较大的功率,因此防护组件内可能产生大量的热量,大多情况下,防护组件表面设有散热器。

4、然而由于防护结构表面积较大,且散热器只能覆盖防护组件表面的部分区域,导致散热器与防护组件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有限,进而导致防护组件的整体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散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流与防护组件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有限,进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外壳组件、防护组件、造风组件和鳍片组件;所述防护组件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的外侧壁,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防护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所述外壳组件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造风组件产生的气流沿所述进气孔经过所述鳍片组件至所述出气孔。

4、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将所述外壳组件与所述防护组件之间的空间分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进气孔包括多组,至少一组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鳍片组件与所述造风组件均置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鳍片组件远离所述防护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壁相抵。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鳍片组件与所述出气孔之间。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鳍片组件包括多个并列排布的鳍片件,沿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上,所述鳍片件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鳍片件的排布方向垂直于所述鳍片组件到所述造风组件的方向。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孔包括第一组气孔、第二组气孔和第三组气孔,所述第一组气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组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三组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一组气孔沿所述外壳组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组气孔与所述第三组气孔沿所述外壳组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出气孔和所述第一组气孔正对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组气孔和所述第三组气孔正对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壁。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护件,所述第二分隔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一分隔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分隔件。

13、与现有技术相比,空气沿进气孔流入外壳组件并沿出气孔流出外壳组件;由于外壳组件的内壁与防护组件的外壳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进而气流能够集中于外壳组件的内壁与防护组件之间,气流能够更均匀地与防护组件表面的各处接触,气流在与防护组件表面接触时能够带走防护组件表面的热量。

14、另外,在鳍片组件的作用下,防护组件与鳍片组件连接的区域的热量能够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流入鳍片组件,气流经过鳍片组件时,气流能够与鳍片组件的表面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最终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能够增加气流与防护组件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防护组件的散热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组件、防护组件、造风组件和鳍片组件;所述防护组件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的外侧壁,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防护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所述外壳组件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造风组件产生的气流沿所述进气孔经过所述鳍片组件至所述出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将所述外壳组件与所述防护组件之间的空间分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进气孔包括多组,至少一组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鳍片组件与所述造风组件均置于所述第一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组件远离所述防护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壁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鳍片组件与所述出气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组件包括多个并列排布的鳍片件,沿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方向上,所述鳍片件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件的排布方向垂直于所述鳍片组件到所述造风组件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包括第一组气孔、第二组气孔和第三组气孔,所述第一组气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二组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三组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一组气孔沿所述外壳组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组气孔与所述第三组气孔沿所述外壳组件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出气孔和所述第一组气孔正对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组气孔和所述第三组气孔正对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护件,所述第二分隔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一分隔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分隔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组件、防护组件、造风组件和鳍片组件;所述防护组件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的外侧壁,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防护组件与所述外壳组件之间,所述外壳组件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造风组件产生的气流沿所述进气孔经过所述鳍片组件至所述出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连接于所述防护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将所述外壳组件与所述防护组件之间的空间分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出气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进气孔包括多组,至少一组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鳍片组件与所述造风组件均置于所述第一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组件远离所述防护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壁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造风组件置于所述鳍片组件与所述出气孔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鳍片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之间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道通合创数字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