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743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11
本申请提供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及装置。该方法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和动静态识别参数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包括生产动态指数模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和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并根据动静态评价参数建立优势渗流井评价体系,包括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和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通过动态特征标准模型识别出高含水油田,再从高含水油田中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目标优势渗流井,最后根据优势渗流井评价体系识别出目标优势渗流井层位上的优势渗流通道,并评价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等级,提升了识别评价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石油开采,尤其涉及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1、当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在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导致底层含水不断地增加,现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阶段,并且高含水油田中的剩余油呈现高度分散和无效循环的分布格局,因此,为了对剩余油进行可靠开采,需要对剩余油的分布格局进行更精细的分析,为剩余油开采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2、为评价导致高含水油田无效循环的水驱优势渗流通道发育规律,常用的方法包括pi指数法、示踪剂监测、连通性评价、驱替单元量化表征等,用于获取油田中不同井间是否存在优势渗流通道。

3、但是大范围直接进行筛选获取井间的优势渗流井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并且在地下油田中大多数为非均质多油层油田,现有的现有方法只能评价不同井间是否存在优势渗流通道,难以获取高含水油田中更精细化的优势渗流通道信息,降低数据的可靠性和指导生产实践的科学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及装置,用以提升对高含水油田中不同井间以及每口井各个层位的剩余油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的识别评价速度以及准确性,增强石油开采方案依据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包括:

3、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识别目标油田中的目标高含水油田,其中,目标高含水油田包括目标油井和目标水井;

4、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其中,目标优势渗流井包括目标优势渗流油井和目标优势渗流水井;

5、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

6、可选地,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所述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前,还需要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其中,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包括:生产动态指数模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以及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

7、可选地,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具体包括:

8、获取高含水油田的动静态识别参数,并根据动静态识别参数建立生产动态指数模型;

9、获取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并根据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对生产动态指数模型建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其中,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包括优势渗流油井分类模型和优势渗流水井分类模型;

10、根据优势渗流井之间的优势渗流通道连通性对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建立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

11、可选地,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前,还需要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其中,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包括: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以及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

12、可选地,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3、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对目标优势渗流井建立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和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

14、根据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对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和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建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

15、获取目标优势渗流井的动静态评价参数,根据动静态评价参数建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

16、可选地,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具体包括:

17、获取目标高含水油田中各个油井的油井动静态识别参数,并获取目标高含水油田中各个水井的水井动静态识别参数,其中,油井动静态识别参数包括第一油井动静态识别参数和第二油井动静态识别参数;

18、根据生产动态指数模型对各个油井的油井动静态识别参数计算目标高含水油田的油井生产动态指数,对各个水井的水井动静态识别参数计算目标高含水油田的水井生产动态指数;

19、根据优势渗流油井分类模型对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油井生产动态指数进行分类,获得优势渗流油井;根据优势渗流水井分类模型对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水井生产动态指数进行分类,获得优势渗流水井;

20、根据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对优势渗流油井和优势渗流水井进行识别,获得目标优势渗流油井和目标优势渗流水井。

21、可选地,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具体包括:

22、根据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和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计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阻力系数;

23、根据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对目标优势渗流井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阻力系数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

24、可选地,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还包括:

25、根据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直接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

26、可选地,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识别目标油田中的目标高含水油田前,还需要建立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

2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装置,包括:

28、识别模块,用于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识别目标油田中的目标高含水油田,其中,目标高含水油田包括目标油井和目标水井;

29、评价模块,用于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

30、识别模块还用于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其中,目标优势渗流井包括目标优势渗流油井和目标优势渗流水井。

31、可选地,判别装置还包括建立模块,用于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前,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其中,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包括:生产动态指数模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以及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

32、可选地,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具体包括:

33、获取高含水油田的动静态识别参数,并根据动静态识别参数建立生产动态指数模型;

34、获取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并根据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对生产动态指数模型建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其中,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包括优势渗流油井分类模型和优势渗流水井分类模型;

35、根据优势渗流井之间的优势渗流通道连通性对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建立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

36、可选地,建立模块还用于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前,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其中,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包括: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以及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

37、可选地,建立模块还用于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38、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对目标优势渗流井建立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和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

39、根据动态特征标准模型对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所述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前,还需要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其中,所述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包括:生产动态指数模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以及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具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所述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前,还需要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其中,所述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包括: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以及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所述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具体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所述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具体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所述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获得各个层位的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信息,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识别目标油田中的目标高含水油田前,还需要建立高含水油田的动态特征标准模型。

10.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识别所述目标高含水油田中的目标优势渗流井前,还需要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其中,所述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包括:生产动态指数模型、优势渗流井分类模型以及优势渗流井连通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优势渗流井识别体系,具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对所述目标优势渗流井进行评价前,还需要建立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其中,所述优势渗流通道评价体系包括:纵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横向渗流阻力系数模型、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一评价模型以及层位优势渗流通道第二评价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代刚宋考平李国永陈晋王绍春石宇哲毕永斌冯建松张梦浩赵耀牛文娟胡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