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7130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09
本技术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底座、热管单元和散热单元,底座上设有安装槽,热管单元包括第一热管和多个热管模组,第一热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安装槽中,热管模组包括多个第二热管和多个第三热管,每个第二热管的局部均与第一热管抵接,每个第三热管均与至少一个第二热管抵接,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散热片,第二热管的局部和第三热管设置在散热片上。该散热器通过第一热管吸收发热件的热量,经过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进行导热,从而扩大相同面积发热件的导热距离,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实现提高散热器单位面积的导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


技术介绍

1、散热器能够发热件取热、散热,从而保证发热件的正常运行。应用过程中,不同发热件的功率不同,导致其产生热量不同。

2、现有的散热器包括热管单元和散热单元,其中,热管单元用于从发热件上吸热并将热量传导到散热单元进行散热。当发热件产生热量大时,要求热管单元具有较高的导热率。但是,现有的热管单元无法将热量传导到较远距离进行散热,导致相同取热面积的情况下,受导热单元导热距离的限制,散热器的散热功率有限,即散热器的单位面积导热率低。

3、为解决上述问题,亟待提供一种散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散热器,通过第一热管吸收发热件的热量,然后经过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进行导热,从而扩大相同面积发热件的导热距离,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实现提高散热器单位面积的导热效率。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散热器,包括:

4、底座,用于安装发热件,所述底座上设有安装槽;

5、热管单元,所述热管单元包括第一热管和多个热管模组,所述第一热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多个热管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热管模组包括多个第二热管和多个第三热管,每个所述第二热管的局部均与所述第一热管抵接,每个所述第三热管均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热管抵接,所述第二热管和所述第三热管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为远离所述第一热管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以及

6、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散热片,所述第二热管的局部和所述第三热管设置在所述散热片上。

7、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二热管包括:

8、吸热部,与所述第一热管抵接,且所述吸热部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两两相互垂直;以及

9、两个导热部,两个所述导热部分别与所述吸热部的两端连接,并向远离所述吸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导热部固定在所述散热片上。

10、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每组所述热管模组的多个所述第二热管中至少包括两个呈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热管,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呈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热管的宽度逐渐减小,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热管的所述导热部的内周轮廓大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热管的所述导热部的外周轮廓。

11、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每组所述热管模组的多个所述第二热管中至少包括一个呈门形的所述第二热管,该所述第二热管的所述导热部包括:

12、两个第一导热部,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对称设置在两个所述吸热部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吸热部成预设夹角向远离所述吸热部的方向延伸;

13、两个第二导热部,两个所述第二导热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导热部远离所述吸热部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导热部成弧形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以及

14、两个第三导热部,两个所述第三导热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热部远离所述第一导热部的方向连接,并向靠近所述吸热部的方向延伸。

15、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三热管呈口字形、梯形或门形设置。

16、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二热管和所述第三热管的截面形状为类椭圆形,所述第二热管和所述第三热管的厚度为1mm~2.5mm。

17、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散热片包括:

18、第一散热片,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片上;

19、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平行,且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一散热片沿远离所述第一热管的方向呈阶梯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热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片上;以及

20、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

21、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散热片包括:

22、本体,被配置为固定所述第二热管和所述第三热管;以及

23、多个控距件,垂直于所述本体设置,所述控距件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相邻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本体抵接;以及

24、控距板,垂直于所述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控距板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相邻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本体抵接。

25、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热管的截面形状为方形。

26、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散热器还包括:

27、两个压条,两个所述压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热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以及

28、压板,所述第二热管包括吸热部,所述压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吸热部和所述散热片的间隙,且所述压板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压条上。

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0、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底座、热管单元和散热单元,底座用于安装发热件,底座上设有安装槽,热管单元包括第一热管和多个热管模组,第一热管沿第一方向设置在安装槽中,多个热管模组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热管模组的局部与第一热管抵接,热管模组包括多个第二热管和多个第三热管,每个第二热管的局部均与第一热管抵接,每个第三热管均与至少一个第二热管抵接,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第二方向为远离第一热管的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散热单元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散热片,第二热管的局部和第三热管设置在散热片上。该散热器通过第一热管吸收发热件的热量,然后经过第二热管和第三热管进行导热,从而扩大相同面积发热件的导热距离,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实现提高散热器单位面积的导热效率。同时,多个第二热管和多个第三热管可增加热管模组与散热片的家畜面积,从而尽可能使散热片达到等温体减少各点温差值。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22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热管模组(220)的多个所述第二热管(221)中至少包括两个呈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热管(22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呈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热管(221)的宽度逐渐减小,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热管(221)的所述导热部(2212)的内周轮廓大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热管(221)的所述导热部(2212)的外周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热管模组(220)的多个所述第二热管(221)中至少包括一个呈门形的所述第二热管(221),该所述第二热管(221)的所述导热部(2212)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热管(222)呈口字形、梯形或门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221)和所述第三热管(222)的截面形状为类椭圆形,所述第二热管(221)和所述第三热管(222)的厚度为1mm~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310)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310)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210)的截面形状为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22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热管模组(220)的多个所述第二热管(221)中至少包括两个呈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热管(22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呈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热管(221)的宽度逐渐减小,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热管(221)的所述导热部(2212)的内周轮廓大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热管(221)的所述导热部(2212)的外周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热管模组(220)的多个所述第二热管(221)中至少包括一个呈门形的所述第二热管(221),该所述第二热管(221)的所述导热部(2212)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琼榕陈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特能厦门超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