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3411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2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在软土区修建道路时,路基容易向两侧坍塌进而产生沉降的问题,解决的技术方案包括:沿路基长度延伸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有桩体组件且相邻两桩体组件之间经连接部实现连接;桩体组件包括沿路基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加固筒且加固筒内设有锚固组件,处于路基两侧且相对应位置处的加固筒之间设有抽吸筒,抽吸筒两侧分别设有抽吸腔且抽吸腔内设有抽吸组件,两抽吸腔相向一侧连通有抽吸管;当路基出现竖向承载力不足时,可较好的抑制其向两侧的软土区产生坍塌,确保了路基的稳定性、支撑性,同时借助路基的坍塌过程产生的作用力,同步将路面以下地基中的水分抽出,以提高路基的密实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土地基防沉降,尤其涉及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


技术介绍

1、软土地基是由软土构成的地基,其土壤成份主要是软土,软土是指沿海的滨海相,三角洲相,内陆平原或山区的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等主要由细粒土组成的土,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和强度低的特点,由于软土强度低,沉隐量大,在外部载荷作用下,软土地基容易发生沉陷、塌方、失稳以及开裂等破坏形式,给道路工程带来很大的危害;

2、目前关于软土区域内道路修建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排水固结法、换土垫层法、强夯法、桩基法等,用于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但是上述方法仅仅只对于路面以下区域的地基进行处理、加固(提高其承载能力),位于道路地基两侧的区域内仍存在大量的软土区,而道路投入使用后,频繁往来的车辆行驶在路面产生的附加载荷以及路基自重力加持作用下,使得路基承受较大的竖向载荷力;

3、若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填方、夯实等操作未达标,造成路基不稳定,当上述不稳定区域承受较大的竖向载荷力时,由于其竖向支撑力不足,进而致使路基向两侧的软土区挤压(路基两侧的软土区对路基的侧向支撑力较小),从而出致使路基内的土体向两侧软土区坍塌,导致道路地基两侧的软土区向上隆起,造成路面层塌陷或产生断裂,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上述情况多发生于道路投入使用的初期一段时间内;

4、鉴于此,本方案提供一种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该结构可对路基进行较好的支撑、约束,当路基出现竖向承载力不足时,可较好的抑制其向两侧的软土区产生坍塌,确保了路基的稳定性、支撑性,同时借助路基的坍塌过程产生的作用力,同步将路面以下地基中的水分抽出,以提高路基的密实度。

2、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包括路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路基长度延伸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有桩体组件且相邻两桩体组件之间经连接部实现连接;

3、所述桩体组件包括沿路基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加固筒且加固筒内设有锚固组件,处于路基两侧且相对应位置处的加固筒之间设有抽吸筒,所述抽吸筒两侧分别设有抽吸腔且抽吸腔内设有抽吸组件,两所述抽吸腔相向一侧连通有抽吸管;

4、所述抽吸组件经钢索和与之对应的加固筒外壁固定连接;

5、两所述抽吸腔相背一侧分别设有单向阀。

6、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7、(1)该结构可对路基进行较好的支撑、约束,当路基出现竖向承载力不足时,可较好的抑制其向两侧的软土区产生坍塌,确保了路基的稳定性、竖向支撑性;

8、(2)本方案中,当路基向两侧软土区产生坍塌时,借助路基坍塌过程产生的作用力,同步实现对路面以下地基中的水分进行抽吸(以减少土层中水分的含量),实现提高路基的密实度,并且同步向路基内土层中注入一定量的胶结剂,起到胶结和填充土壤孔隙的作用,使土层的强度和承载力得以提高;

9、(3)随着道路投入使用时间的增长,道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坍塌,以至胶结剂使用完毕后,通过将提前存储的硅酸钠和从土层中抽出的水进行混合(形成胶结剂),并且注入至土层中,实现了将从土层中抽吸的水分再次转移至土层中并且与硅酸钠混合后,实现对土壤铰接和填充土壤孔隙的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包括路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路基长度延伸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有桩体组件且相邻两桩体组件之间经连接部实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组件包括设于抽吸腔(3)内的抽吸活塞(6)且抽吸活塞(6)一体设有活塞杆(7),所述活塞杆(7)向外伸出抽吸腔(3)一端与钢索(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筒(1)轴向两侧均设有竖向延伸的限位槽(12),连接部包括与限位槽(12)竖向滑动安装的限位架(13),位于路基同侧且相邻两限位架(13)之间经浇注件实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竖向间隔设于加固筒(1)内的若干锚固单元,所述锚固单元包括间隔环绕设于加固筒(1)内且与之滑动安装的锚固杆(14),位于限位槽(12)两侧的加固筒(1)壁内同轴心滑动安装有与加固筒(1)弹性连接的触发板(15)且触发板(15)经传动组件驱动若干锚固杆(1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活塞(6)背离受力弹簧(9)一侧的抽吸腔(3)内存储有水玻璃,两所述抽吸腔(3)相背一侧连通有浇筑管(16)且单向阀(5)均布设于浇筑管(16)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7)上套设有辅助活塞(17)且活塞杆(7)上设有与辅助活塞(17)配合的第一定位组件,所述辅助活塞(17)、抽吸活塞(6)之间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构成密封腔(18),所述密封腔(18)内设有加料组件且加料组件内存储有硅酸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组件包括设于抽吸活塞(6)面向辅助活塞(17)一侧的加料筒(20)且加料筒(20)呈阶梯状设置,所述加料筒(20)内间隔设有两封堵板(21)且两封堵板(21)经圆杆(22)与辅助活塞(17)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沿辅助活塞(17)径向滑动安装且与之弹性连接的第一定位杆(23),所述活塞杆(7)上设有与之对应的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一定位杆(23)背离抽吸活塞(6)一侧设有凸起部(25)且抽吸腔(3)远离承载活塞(19)一侧设有弧形部(26)。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滑动安装于承载活塞(19)轴向两侧且与之弹性连接的第二定位杆(27),所述抽吸腔(3)内壁设有与第二定位杆(27)对应的第二定位孔(28);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组件包括设于辅助活塞(17)面向抽吸活塞(6)一侧的阶梯管(30)且阶梯管(30)直径较小一端朝向抽吸活塞(6),所述阶梯管(30)内直径较大一端内部轴向滑动安装有与之弹性连接的阀球(31),所述抽吸活塞(6)上设有与阀球(31)对应的抵接杆(32)。

...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包括路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路基长度延伸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有桩体组件且相邻两桩体组件之间经连接部实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组件包括设于抽吸腔(3)内的抽吸活塞(6)且抽吸活塞(6)一体设有活塞杆(7),所述活塞杆(7)向外伸出抽吸腔(3)一端与钢索(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筒(1)轴向两侧均设有竖向延伸的限位槽(12),连接部包括与限位槽(12)竖向滑动安装的限位架(13),位于路基同侧且相邻两限位架(13)之间经浇注件实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竖向间隔设于加固筒(1)内的若干锚固单元,所述锚固单元包括间隔环绕设于加固筒(1)内且与之滑动安装的锚固杆(14),位于限位槽(12)两侧的加固筒(1)壁内同轴心滑动安装有与加固筒(1)弹性连接的触发板(15)且触发板(15)经传动组件驱动若干锚固杆(1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活塞(6)背离受力弹簧(9)一侧的抽吸腔(3)内存储有水玻璃,两所述抽吸腔(3)相背一侧连通有浇筑管(16)且单向阀(5)均布设于浇筑管(16)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土地基智能防沉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7)上套设有辅助活塞(17)且活塞杆(7)上设有与辅助活塞(17)配合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超谢先旭徐琳谭玉琦张静武新波张冬永徐力赵娟武杨
申请(专利权)人:淮阳县公路管理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