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2218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发射端设置有发射极板P<subgt;1</subgt;、发射极板P<subgt;2</subgt;和发射线圈,接收端设置有接收极板P<subgt;3</subgt;、接收极板P<subgt;4</subgt;和接收线圈,P<subgt;1</subgt;串接发射线圈后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第一接线端,P<subgt;2</subgt;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第二接线端,P<subgt;3</subgt;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第一接线端,P<subgt;4</subgt;串接所述接收线圈后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第二接线端,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既通过线圈间的交变磁场传输能量,又通过各个极板间的交变电场传输能量,其效果是:可以同时使用电场和磁场混合方式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给负载供电,且极大地减少极板上的涡流损耗,有效提高能量传输效率和功率密度,有效减小充电设备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1、无线充电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满足一定的传输功率与效率,现有的无线充电接收、发射端的尺寸与重量占整个无线充电较大的一部分,这样不利于无线充电设备的整体性能提升,过重的接收、发射端会带来用电产品消耗更多的能量,导致续航能力大幅度下降;并且过大的接收、发射端会占据用电产品紧凑的内部空间,也不利于电子产品的结构优化和小型化设计。

2、现有的研究中在大功率、远距离条件下,电场耦合和磁场耦合方式都需要外加补偿电感或者电容构成谐振网络,补偿元件带来大量的感性无功功率和容性无功功率。但是,电场耦合方式只使用耦合极板间的交变电场即容性无功传输能量,磁场耦合方式只使用耦合线圈间的交变磁场即感性无功传输能量,而补偿机构中的无功功率处于闲置状态,并未用于能量传输,造成了大量无功功率的浪费。并且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中,在高频环境应用中,极板上有较大的涡流损耗。因此,为了减少极板上的涡流损耗和减少为系统调整谐振频率而额外添加的补偿电感和补偿电容,提高无线功率传输系统的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设置有发射极板P1、发射极板P2和发射线圈,所述接收端设置有接收极板P3、接收极板P4和接收线圈,所述发射极板P1串接所述发射线圈后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第一接线端,所述发射极板P2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第二接线端,所述接收极板P3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第一接线端,所述接收极板P4串接所述接收线圈后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第二接线端,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既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交变磁场传输能量,又通过各个极板间的交变电场传输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设置有发射极板p1、发射极板p2和发射线圈,所述接收端设置有接收极板p3、接收极板p4和接收线圈,所述发射极板p1串接所述发射线圈后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第一接线端,所述发射极板p2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第二接线端,所述接收极板p3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第一接线端,所述接收极板p4串接所述接收线圈后连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第二接线端,所述发射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既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的交变磁场传输能量,又通过各个极板间的交变电场传输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板p1、发射极板p2、接收极板p3和接收极板p4设置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且各个极板均为梳状结构的金属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磁力线沿各个极板梳齿之间的间隙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为圆形平面线圈或矩形平面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板p1、发射极板p2、接收极板p3和接收极板p4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式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板p1、发射极板p2、发射线圈、接收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奇夏科夏静林鲁思兆刘哲夏卯何雷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