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电缆调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010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的电缆调直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壁底部的四周均活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本技术采用当操作者需要调节上下调直轮之间的距离时,操作者旋转把手带动转轴旋转,从而带动第二伞齿轮旋转,使得第一伞齿轮旋转,从而带动主动轮旋转,进而带动从动轮旋转,使得套筒旋转,由于第一螺纹杆与套筒螺纹连接,且多个第一螺纹杆与同一个支撑板固定连接,所以第一螺纹杆无法做旋转运动,进而在套筒旋转时,第一螺纹杆上移,从而带动支撑板上移,进而使得上下调直轮之间的距离减小,该装置具备调直效果好和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缆,具体为一种可调节的电缆调直器


技术介绍

1、目前在工程机电施工中,常常需要用到大量的电缆进行敷设作业。由于电缆大都是缠在绞盘上进行运输的,因此在进行电缆敷设作业之前,通常要对电缆进行调直作业。常用到的电缆如矿物电缆,其外壳比较坚硬,可塑性较差,因而调直作业通常耗时耗力,且较繁琐。

2、公开(公告)号:cn209867214u的技术专利解决了目前出现了一种可针对矿物电缆直径不同的现状,采取变径方式对矿物电缆调直的设备,这种设备通常包括上、下设置的滚轮带,上、下的滚轮带之间形成一个传送矿物电缆的通道,矿物电缆在此通道内被上下侧的滚轮带挤压完成调直,并且通过上下移动上或下面的滚轮带对通道大小实现调节,从而对不同直径的矿物电缆进行调直。但是,从实际实施中可以发现,这种设备需要调节滚轮带两端的高度来实现上下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易造成两端高度不一致的问题,无法确保滚轮带两端同高,因此会对调直作业造成影响,并且这种调节为非连续调节,费时费力,操作效率不高的现象,其采用转盘的转动使主动齿轮带动与其咬合的那一个从动齿轮转动,此从动齿轮借由链条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的电缆调直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底部的四周均活动连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所述第一螺纹杆(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套筒(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轮(4),所述外壳(1)内壁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主动轮(5),所述主动轮(5)与从动轮(4)啮合,所述主动轮(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6),所述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轴(7),所述转轴(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8),所述第一伞齿轮(6)与第二伞齿轮(8)啮合,所述支撑板(9)的顶部和外壳(1)内壁的顶部均设置有调直轮(10),所述调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的电缆调直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底部的四周均活动连接有套筒(2),所述套筒(2)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所述第一螺纹杆(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套筒(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轮(4),所述外壳(1)内壁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主动轮(5),所述主动轮(5)与从动轮(4)啮合,所述主动轮(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6),所述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轴(7),所述转轴(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8),所述第一伞齿轮(6)与第二伞齿轮(8)啮合,所述支撑板(9)的顶部和外壳(1)内壁的顶部均设置有调直轮(10),所述调直轮(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梓艺刘佳伟任彦霖彭笑文徐金盛许乃赫杨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西南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