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高瓢虫产量的瓢虫产卵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7477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瓢虫产卵收集装置。该装置,包括产卵外室(1)和产卵内室(2);所述产卵外室为无底锥形罩,所述产卵内室为形状与产卵外室相同的锥形腔体,所述产卵外室设有矩形瓢虫出入口I(3),产卵内室设有位置和大小与瓢虫出入口I(3)相应的瓢虫出入口II(5);所述产卵内室嵌套在产卵外室内部,通过设于产卵内室顶部和产卵外室内顶部的连接部件连接。上述装置使瓢虫在产卵时自行爬入产卵器内,不受外界的干扰,产卵量有所增加,产卵不易被取食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提高瓢虫产量的瓢虫产卵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无论在温室还是在大田,蚜虫都是农业上的一类重要害虫,曾引起过不小的灾害。 瓢虫是捕食性天敌昆虫,对蚜虫的控制能力很强,是防治农林、果树、蔬菜等多种害虫有效 的天敌之一,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减少施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对人身健 康带来的危害。目前,大规模人工生产瓢虫成为可能,并释放应用到田问,用以控制害虫对 农作物的为害。瓢虫在以往的人工饲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使瓢虫的生产达不到理想程 度。这些技术难题包括1)瓢虫有取食自己卵的习性,在大量饲养的过程中,饲料与瓢虫混在一起,当成虫 把卵产在有蚜虫的植物上,瓢虫在取食蚜虫时连同自己产的卵一起吃掉,同时瓢虫产的卵 很容易被昆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使卵壳变质因失水而干瘪,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损 失,获得瓢虫的数量很少。2)瓢虫产的卵与瓢虫成虫和饲料昆虫_蚜虫同在一个环境下生存,为了避免卵被 瓢虫取食,每天就要对卵进行多次(8-10)收集,用剪刀剪取或用毛笔蘸水将卵取出,虽然 减少了瓢虫卵的损失,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常常惊动瓢虫,影响瓢虫的正常产卵。采取上述的方法,缺点在于瓢虫卵收集不彻底,当遗漏下来的卵孵化为幼虫后,对 瓢虫卵的危害就更大,不同的虫态在养虫箱内饲养,它们在占有的空间位置和活动范围内 相互干扰,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发育。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少瓢虫卵的损失,收取方便、提高收 取的卵的孵化成活率从而提高瓢虫产量的产卵收集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瓢虫产卵收集装置,包括产卵外室1和产卵内室2 ;所述产卵外室 为无底锥形罩,所述产卵内室为形状与产卵外室相同的锥形腔体,所述产卵外室设有瓢虫 出入口 I 3,产卵内室设有形状、位置和大小与瓢虫出入口 I 3相应的瓢虫出入口 115 ;所述 产卵内室嵌套在产卵外室内部,通过设于产卵内室顶部和产卵外室内顶部的连接部件7连 接。连接部件7为长1.5cm的钢丝。所述瓢虫出入口 I和瓢虫出入口 II均为矩形。上述锥形结构,其作用是瓢虫雌虫进入锥形的空间内,有相对安全隐蔽的产卵空 间,不受外界干扰。产卵收集装置的产卵外室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产卵内室是套在外室罩 内,用于附着于瓢虫卵的,是一次性使用可以方便取出的。将产卵收集装置设计为由产卵外 室和产卵内室组成的两层结构,它的优点在于外室起到隔挡的作用,防止昆虫在取食、爬 行活动和排泄时对内室所带来的震动及污染,这样瓢虫在内室产卵时不受外界直接干扰, 并且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所述产卵外室的外侧顶部固定一个环形圈4。比如,椭圆或圆形等方便钩住的环形 圈。该结构方便瓢虫产卵收集装置放入或取出,而且对瓢虫卵不会造成损伤。所述瓢虫产 卵收集装置还包括产卵器钩杆6,所述产卵器钩杆由杆状本体及其一端固定的金属钩组成。 产卵器钩杆6方便钩住环形圈4,将瓢虫产卵收集装置放入或取出。所述产卵内室和产卵外室优选为圆锥型。所述产卵内室的高优选为4. 8cm 6. 8cm,底面直径优选为5. 8cm 7. 8cm ;所述 产卵外室的高优选为5cm 7cm,底面直径优选为6cm 8cm。所述产卵外室设有的瓢虫出入口 1(3)和产卵内室设有的瓢虫出入口 11(5)的个 数为4-6个,宽优选为1cm,高优选为0. 7cm。本专利技术根据瓢虫产卵有隐蔽的行为这一特点,为了瓢虫创造适合产卵的条件环 境,提高瓢虫产卵量和产卵质量,设计制作了上述瓢虫产卵收集装置,上述装置使瓢虫在产 卵时自行爬入产卵器内,不受外界的干扰,产卵量有所增加,产卵不易被取食等优点。瓢虫繁殖箱内加入产卵收集器,每天在收集卵时只将产卵器从瓢虫繁殖箱中取出 即可,不用剪刀和毛刷一个个将卵取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卵是零损伤。瓢虫在繁殖产卵时不受外界干扰,在产卵器内产的卵明显优质于在产卵箱内的 卵,孵化的幼虫健壮,捕食害虫的数量明显增多。实验证明,上述产卵器收集装置是对瓢虫卵起着遮蔽保护作用,不但防止来自饲 料带来的污染而且还防止瓢虫对卵的取食,一般在瓢虫繁殖箱中每15cm2放一个产卵收集 器,一个产卵收集器可容纳3-5头瓢虫使用,在隐蔽处产卵不取食。当瓢虫产完卵之后,稍有停留便爬离产卵器,继续取食。瓢虫卵产在产卵收集器 内,与瓢虫繁殖箱中饲料分开,每天收集卵只需要一次,大大节省了工时,而且对瓢虫卵没 有损伤,使瓢虫成虫获得率从61. 71 %提高到92. 75%。在收集器内产的卵,质量优,孵化率 达 98. 35%。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瓢虫产卵收集装置的结构外观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瓢虫产卵收集装置的产卵内室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生物材 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根据瓢虫产卵有隐蔽的行为这一特点,为了瓢虫创造适合产卵的 条件环境,提高瓢虫产卵量和产卵质量,设计制作了瓢虫产卵收集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为本专利技术的瓢虫产卵收集装置,它主体是圆锥形的产卵室,由产卵外室1、产卵内室2以及 产卵器钩杆6组成。产卵外室为无底锥形罩,所述产卵内室为形状与产卵外室相同的锥形腔体,所述 产卵外室设有瓢虫出入口 I 3,产卵内室设有形状、位置和大小与瓢虫出入口 I 3相应的瓢 虫出入口 II 5 ;所述产卵内室嵌套在产卵外室内部,通过设于产卵内室顶部和产卵外室内 顶部的连接部件7连接。连接部件7为长1. 5cm的钢丝(使用方法用外室内顶部的钢丝穿透内室连接后,使用时不会脱落,将载有卵的内室人工取出)。产卵外室直径6cm 8cm, 高5cm 7cm,产卵内室直径5. 8cm 7. 8cm,高4. 8cm 6. 8cm,本实施例中产卵外室直径 6cm,高5cm,产卵内室直径5. 8cm,高4. 8cm。瓢虫出入口 I和瓢虫出入口 II设置在锥形的 产卵室底口,即外室和内室对应着设置有4-6个长方形开口,是瓢虫雌虫产卵时进出的通 道,瓢虫出入口宽为1cm,高为0. 7cm。上述圆锥形结构,其作用是瓢虫雌虫进入圆锥形的空间内,有相对安全隐蔽的产 卵空间,不受外界干扰,也可以设计成其他锥形,如三角锥等结构等。产卵外室的外侧顶部固定一个环形圈4。比如,椭圆或圆形等方便钩住的环形圈。 该结构方便瓢虫产卵收集装置放入或取出,而且对瓢虫卵不会造成损伤。结合产卵器钩杆6 使用,产卵器钩杆由杆状本体及其一端固定的金属制钩组成。产卵器钩杆6方便钩住环形 圈4,将瓢虫产卵收集装置放入或取出,对瓢虫卵不会造成损伤。将瓢虫产卵收集装置设计为由产卵外室和产卵内室组成的两层结构,它的优点在 于外室起到隔挡的作用,防止昆虫在取食、爬行活动和排泄时对内室所带来的震动及污 染,使瓢虫在内室产卵时不受外界直接干扰,并且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产卵收集装置的 产卵外室是可以反复使用的,选用材料为PC塑料软板(厚度0. 1cm),产卵内室是套在外室 罩内,所用材料为A4复印纸或普通纸张,用于附着于瓢虫卵的,是一次性使用可以方便取 出的。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上述瓢虫产卵收集装置使用时,瓢虫在产卵时自行爬入产卵 器内,具有不受外界的干扰,产卵量有所增加,对瓢虫卵起着遮蔽保护作用,不但防止来自 饲料带来的污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瓢虫产卵收集装置,包括产卵外室(1)和产卵内室(2);所述产卵外室为无底锥形罩,所述产卵内室为形状与产卵外室相同的锥形腔体,所述产卵外室设有瓢虫出入口Ⅰ(3),产卵内室设有形状、位置和大小与瓢虫出入口Ⅰ(3)相应的瓢虫出入口Ⅱ(5);所述产卵内室嵌套在产卵外室内部,通过设于产卵内室顶部和产卵外室内顶部的连接部件(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英陈长风陈红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