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空调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7280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空调系统,其中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包括由第一循环泵、气体吸收装置、气体释放装置形成吸收剂循环流路;气体吸收装置的出流侧和气体释放装置的进流侧之间的流路能够与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或者气体释放装置能够与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吸收剂流经气体吸收装置的过程中其能够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在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流向气体释放装置的过程中,供热装置又会对吸收剂进行加热,使得吸收剂在流经气体释放装置时又会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室外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此反复循环,从而实现吸附和解吸同时进行,使得该系统能够持续性地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具体涉及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co2捕集和转换设备,其包括箱体、安装在箱体内的风机和co2捕集器。co2捕集器包括用于吸附co2的吸附板和用于加热吸附板的加热件。该设备利用风机将室内空气吸入箱体内以使得室内空气流过co2捕集器从而实现室内co2的吸收,同时利用加热件实现室内co2的解吸。该设备可以实现对室内空气中co2的被动控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降低通风率,有利于人体健康。存在的不足:由于其对co2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均在同一个箱体内,吸附和解吸难以同时进行,造成该设备不能持续性的实现co2的捕集和转化利用。此外,该设备需要利用化学反应实现co2的转化利用,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反应需要的能量需求高。同时,该设备提出利用太阳能作为co2的解吸供能,但该条件受环境限制较大,且安装的成本也较高。

2、另一现有技术公开了用于室内的除二氧化碳装置、控制方法及空调器,其包括可吸附和解吸co2的吸附组件和切换装置,该专利在需要去除室内二氧化碳时,切换接通室内出风部,通过吸附组件吸附室内空气中的co2;在去除室内co2之后,切换接通室外出风部,吸附组件解吸co2并排至室外,使吸附组件恢复对co2的吸附能力。不足之处:吸附和解吸难以同时进行,且不能持续性的实现co2的捕集和转化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能够解决现有二氧化碳捕集和转换设备由于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和解吸均在同一个箱体内,吸附和解吸难以同时进行,造成该设备不能持续性的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利用的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包括: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热装置、第一循环泵、气体吸收装置和气体释放装置,所述第一循环泵、气体吸收装置、气体释放装置形成吸收剂循环流路;所述气体吸收装置的出流侧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的进流侧之间的流路能够与所述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或者所述气体释放装置能够与所述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吸收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多根中空透气纤维,所述中空透气纤维内形成有流道,所述第一壳体上构造有通风孔,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连接于所述第一循环泵,所述出口连接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由所述入口流入的吸收剂能够分流至各所述流道内然后汇流至所述出口处流出。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有分流腔和汇流腔,各所述流道的第一端均通过所述分流腔与所述入口连通,各所述流道的第二端均与所述汇流腔与所述出口连通。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间隔分布,且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均沿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方向延伸。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均通过环氧树脂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内;和/或,所述吸收剂循环流路上设置有吸收剂储液罐,所述吸收剂储液罐处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和第一循环泵之间。

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具有进风口,所述气体吸收装置处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朝向所述进风口的第一端面和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面,所述通风孔的数量为多个,其中部分数量的所述通风孔处于所述第一端面上,剩余部分数量的所述通风孔处于所述第二端面上。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和室内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吸收剂循环流路上还设置有第一公用换热器,所述第一公用换热器包括能够热交换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所述供热装置包括第二循环泵、第二公用换热器,所述第二公用换热器包括能够热交换的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循环泵、第二流路、第四流路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和室内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室外换热器为所述供热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能够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进行热交换。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和室内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供热装置包括第三公用换热器,所述第三公用换热器包括能够热交换的第五流路和第六流路,所述第五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所述第六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

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空调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当本申请的气体吸收装置处于室内,气体释放装置处于室外,且吸收剂为有机胺类、氨基酸盐、氨类和混合等适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时,由于第一循环泵能够驱动吸收剂在第一循环泵、气体吸收装置、气体释放装置形成的吸收剂循环流路中循环流通,因此在吸收剂流经气体吸收装置的过程中其能够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在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流向气体释放装置的过程中,供热装置又会对吸收剂进行加热,使得吸收剂在流经气体释放装置时又会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室外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此反复循环,从而实现吸附和解吸同时进行,使得该系统能够持续性地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利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热装置、第一循环泵(1)、气体吸收装置(2)和气体释放装置(3),所述第一循环泵(1)、气体吸收装置(2)、气体释放装置(3)形成吸收剂循环流路;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的出流侧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的进流侧之间的流路能够与所述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或者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能够与所述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包括第一壳体(2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的多根中空透气纤维(22),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内形成有流道(23),所述第一壳体(21)上构造有通风孔(24),所述第一壳体(21)具有入口(27)和出口(28),所述入口(27)连接于所述第一循环泵(1),所述出口(28)连接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由所述入口(27)流入的吸收剂能够分流至各所述流道(23)内然后汇流至所述出口(28)处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1)内形成有分流腔(25)和汇流腔(26),各所述流道(23)的第一端均通过所述分流腔(25)与所述入口(27)连通,各所述流道(23)的第二端均与所述汇流腔(26)与所述出口(28)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间隔分布,且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均沿所述第一壳体(21)的第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均通过环氧树脂(29)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和/或,所述吸收剂循环流路上设置有吸收剂储液罐(4),所述吸收剂储液罐(4)处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和第一循环泵(1)之间。

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5),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具有进风口,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处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5)之间,所述第一壳体(21)具有朝向所述进风口的第一端面和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端面,所述通风孔(24)的数量为多个,其中部分数量的所述通风孔(24)处于所述第一端面上,剩余部分数量的所述通风孔(24)处于所述第二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6)、室外换热器(7)和节流元件(8),所述压缩机(6)、室外换热器(7)、节流元件(8)和室内换热器(5)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吸收剂循环流路上还设置有第一公用换热器(9),所述第一公用换热器(9)包括能够热交换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所述供热装置包括第二循环泵(10)、第二公用换热器(11),所述第二公用换热器(11)包括能够热交换的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压缩机(6)和所述室外换热器(7),所述第二循环泵(10)、第二流路、第四流路形成换热介质循环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6)、室外换热器(7)和节流元件(8),所述压缩机(6)、室外换热器(7)、节流元件(8)和室内换热器(5)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室外换热器(7)为所述供热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7)能够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进行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6)、室外换热器(7)和节流元件(8),所述压缩机(6)、室外换热器(7)、节流元件(8)和室内换热器(5)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供热装置包括第三公用换热器,所述第三公用换热器包括能够热交换的第五流路和第六流路,所述第五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所述第六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压缩机(6)和所述室外换热器(7)。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热装置、第一循环泵(1)、气体吸收装置(2)和气体释放装置(3),所述第一循环泵(1)、气体吸收装置(2)、气体释放装置(3)形成吸收剂循环流路;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的出流侧和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的进流侧之间的流路能够与所述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或者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能够与所述供热装置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收装置(2)包括第一壳体(2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的多根中空透气纤维(22),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内形成有流道(23),所述第一壳体(21)上构造有通风孔(24),所述第一壳体(21)具有入口(27)和出口(28),所述入口(27)连接于所述第一循环泵(1),所述出口(28)连接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由所述入口(27)流入的吸收剂能够分流至各所述流道(23)内然后汇流至所述出口(28)处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1)内形成有分流腔(25)和汇流腔(26),各所述流道(23)的第一端均通过所述分流腔(25)与所述入口(27)连通,各所述流道(23)的第二端均与所述汇流腔(26)与所述出口(28)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间隔分布,且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均沿所述第一壳体(21)的第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中空透气纤维(22)均通过环氧树脂(29)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和/或,所述吸收剂循环流路上设置有吸收剂储液罐(4),所述吸收剂储液罐(4)处于所述气体释放装置(3)和第一循环泵(1)之间。

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吸收与释放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满李江波范志威郑树杰尔驰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