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及其电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6487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及其电解装置,属于电化学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恒速流动的高纯惰性气体打散,在电解液中以小气泡形式流动,小气泡流经电极面时,携带电极面生成的电解气向上流动,避免其吸附在电极面上,导致电解效率降低;借助冷凝管,使电解气携带的水汽冷凝回流,从而避免了水分子对后续分析电解气时的干扰。电解过程中可以控制电解液的温度,确保了电解气在电解液中溶解度的相对恒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极杆呈V型,电极面平行,使两电极面可以有最小的距离和最大的对应面积,从而可以有效减小电解电势。本发明专利技术最终流出的电解气与电解的电解气理论值一致,且流出速率恒定,有利于微电流控制的电解气体的实验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及电解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使用的电解池,其微电流电解的电解气不能以预定的速率流出电解池,而是在电解池内逐渐积累。随着积累的增多,电解气的会逐渐逸出电解液,最终通过电解池的出气口流出,但该气流并不可控,且流速不能达到稳定。在微电流控制的电解水过程中,其电解生成的电解气体的量极其微小,有一部分电解气吸附在电极表面,一部分会溶解在电解液中,均难以进入后续系统中,影响了后续对电解气体的收集和分析。在日常实验中不得不采用累积数小时的方法收集气体,导致实验数据有一定的偏差。在电解气流出过程中,载带了一些电解液中的水,这些水分也会干扰后续系统中电解气体的分析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电流控制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及其电解装置,以克服目前电解装置无法控制微电流电解的电解气体流出速率、无法有效去除电极面吸附的电解气以及电解气载带多余水分等缺陷。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如下:采用高纯惰性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5)两电极面生成的电解气从不同出口逸出电解装置。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方法的电解装置,包括进气系统、电极、电解池、冷凝系统和电源,电极与电源导线连接,进气系统提供恒速流动的高纯惰性气体,电解池中盛有电解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温系统和进气管(3);进气管(3)设置有打散装置,用于将高纯惰性气体打散成小气泡;所述电极(5)包括两电极面;控温系统用于控制电解时电解液的温度和冷凝系统的温度;冷凝系统用于冷却逸出电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5)两电极面生成的电解气从不同出口逸出电解装置。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方法的电解装置,包括进气系统、电极、电解池、冷凝系统和电源,电极与电源导线连接,进气系统提供恒速流动的高纯惰性气体,电解池中盛有电解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温系统和进气管(3);进气管(3)设置有打散装置,用于将高纯惰性气体打散成小气泡;所述电极(5)包括两电极面;控温系统用于控制电解时电解液的温度和冷凝系统的温度;冷凝系统用于冷却逸出电解气,使其中携带的水汽冷凝回流;进气管(3)进口端与进气系统出口相连,其打散装置位于电解液中;两电极面以平行的方式放置于电解液中、打散装置的正上方;冷凝系统位于电极面的正上方;所有连接处都密封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方法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5)还包括两电极杆,夹角为0~90°,两电极面间距不小于2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控制微电流电解气逸出方法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池为双层结构,内部为盛有电解液的电解槽(6),外部为夹套(7);电解槽(6)和夹套(7)的顶板设置贯通的连接装置,分别用于与冷凝系统贯通连接,和放置电极(5)的两电极杆;电解槽(6)和夹套(7)的侧壁下方分别设置相通的电解槽通孔(61)和夹套(71),用于放置进气管(3);夹套(7)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晨吕辉林帅辛宗伟翟丛丛王鹏张学范崔剑刘霞王威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