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5315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包括有以下步骤,准备符合YB 4106标准的G13Cr4Mo4Ni4V材料的轴承车件,进行高温扩散退火;对轴承车件进行两次渗碳处理;对轴承车件进行三次高温退火处理;对轴承车件进行淬火处理;对轴承车件进行三次冷冻处理和三次高温回火处理。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能够让G13Cr4Mo4Ni4V材料渗碳后提高耐磨性和改善晶粒度局部粗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渗碳热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1、g13cr4mo4ni4v材料是航空领域使用的第二代轴承钢,是在8cr4mo4v基础上降低c含量,增加了ni含量,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适用于dn值大于250万mm·rpm的工况,渗碳热处理后表面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加上少量碳化物,渗层深度大于2mm,硬度61~65hrc,心部组织为低碳马氏体加上少量铁素体,硬度40~48hrc,相比于8cr4mo4v整体热处理后缺少大颗粒的碳化物,耐磨性较差,另外,具有较高的合金含量,成分不均匀导致晶粒度局部粗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能够让g13cr4mo4ni4v材料渗碳后提高耐磨性和改善晶粒度局部粗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3、(1)准备符合yb 4106标准的g13cr4mo4ni4v材料的轴承车件,进行高温扩散退火;

4、(2)对轴承车件进行两次渗碳处理;

5、(3)对轴承车件进行三次高温退火处理;

6、(4)对轴承车件进行淬火处理;

7、(5)对轴承车件进行三次冷冻处理和三次高温回火处理。

8、进一步的设置,将步骤(1)中对轴承车件的高温扩散退火过程设置为,先采用升温速率10~30℃/h,升温至700~900℃,再保温40~60min,然后以10~30℃/h的速率升温至1000~1100℃保温1~4h,之后采用氮气进行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最后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9、进一步的设置,步骤(2)中,对轴承车件的第一次渗碳处理,是在低压真空渗碳炉中进行渗碳,先随炉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00℃,保温50~7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940~980℃,开始脉冲渗碳,采用渗碳气氛为乙炔,气体流量为1500~3000l/h,压力4~7mbar,脉冲次数30~40次,渗碳总时间20~30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对轴承车件的第二次渗碳处理,是在低压真空渗碳炉中进行渗碳,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00℃,保温50~7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80~920℃,开始脉冲渗碳,采用渗碳气氛为乙炔,气体流量为1800~3300l/h,压力6~9mbar,脉冲次数35~45次,渗碳总时间10~15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10、进一步的设置,步骤(3)中所述的高温退火指,先将工艺为随炉升温至650~700℃,保温3~6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11、进一步的设置,步骤(4)中所述的淬火为真空淬火,其工艺为先随炉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550~700℃,保温30~6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50℃,保温30~6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1000~1100℃,保温1~3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10~25bar,充气时间为2500~35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12、进一步的设置,步骤(5)中进行三次深冷处理,三次高温回火处理,其中的深冷处理,是以5~15℃/h的速率冷却至-40~-60℃,保温0.5~2h,再次冷却至-80~-100℃,保温1~3h,保温结束后,随炉升温至室温;其中的高温回火处理,是指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500~600℃,保温1~3h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可以使g13cr4mo4ni4v材料渗碳后提高耐磨性和改善晶粒度局部粗大的热处理工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对轴承车件的高温扩散退火过程为,先采用升温速率10~30℃/h,升温至700~900℃,再保温40~60min,然后以10~30℃/h的速率升温至1000~1100℃保温1~4h,之后采用氮气进行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最后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轴承车件的第一次渗碳处理,是在低压真空渗碳炉中进行渗碳,先随炉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00℃,保温50~7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940~980℃,开始脉冲渗碳,采用渗碳气氛为乙炔,气体流量为1500~3000L/h,压力4~7mbar,脉冲次数30~40次,渗碳总时间20~30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对轴承车件的第二次渗碳处理,是在低压真空渗碳炉中进行渗碳,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00℃,保温50~7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80~920℃,开始脉冲渗碳,采用渗碳气氛为乙炔,气体流量为1800~3300L/h,压力6~9mbar,脉冲次数35~45次,渗碳总时间10~15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高温退火指,先将工艺为随炉升温至650~700℃,保温3~6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淬火为真空淬火,其工艺为先随炉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550~700℃,保温30~6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50℃,保温30~6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1000~1100℃,保温1~3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10~25bar,充气时间为2500~35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进行三次深冷处理,三次高温回火处理,其中的深冷处理,是以5~15℃/h的速率冷却至-40~-60℃,保温0.5~2h,再次冷却至-80~-100℃,保温1~3h,保温结束后,随炉升温至室温;其中的高温回火处理,是指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500~600℃,保温1~3h后,随炉冷却至室温。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对轴承车件的高温扩散退火过程为,先采用升温速率10~30℃/h,升温至700~900℃,再保温40~60min,然后以10~30℃/h的速率升温至1000~1100℃保温1~4h,之后采用氮气进行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最后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g13cr4mo4ni4v组织性能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轴承车件的第一次渗碳处理,是在低压真空渗碳炉中进行渗碳,先随炉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00℃,保温50~7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940~980℃,开始脉冲渗碳,采用渗碳气氛为乙炔,气体流量为1500~3000l/h,压力4~7mbar,脉冲次数30~40次,渗碳总时间20~30h,然后使用氮气冷却,充气压力为2~5bar,充气时间为1000~1400s,气淬后空冷至室温出炉;对轴承车件的第二次渗碳处理,是在低压真空渗碳炉中进行渗碳,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00~900℃,保温50~70min,再以10~30℃的加热速率升温至880~920℃,开始脉冲渗碳,采用渗碳气氛为乙炔,气体流量为1800~3300l/h,压力6~9mbar,脉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新琦
申请(专利权)人:人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