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5086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林业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包括补水结构、注水孔软木塞、树苗、苗木根系、营养液、补水器外围填充的土壤和填充土,所述补水结构包括补水器内壁、补水器顶面壁和补水器外壁,所述补水器外壁套设在所述补水器内壁外侧,所述补水器顶面壁外侧与补水器外壁顶端连接固定,所述补水器顶面壁内侧与补水器内壁顶端连接固定,所述填充土放置在补水器内壁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将水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持续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和土层中,实现局部灌溉,使作物根部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方法。其特点是灌水量小,一次灌水延续时间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林业工程,特别涉及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1、荒漠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世界1/3土地、我国45%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西北地区90%以上的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干旱并存使该区域内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干旱成了制约这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因此,我国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研究探索树木的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迄今为止,已经研发和推广常规节水抗旱、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保水剂和菌根接种四大类抗旱造林技术。但由于抗旱育种只能由科研及专业组织承担完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保水剂和菌根接种这三类技术投入大、科技含量高、技术仍需不断更新完善,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在生产和实践上,应用最普遍的仍为常规节水抗旱技术。而现有常规抗旱造林技术,在整地、截干、覆盖、浇水、施肥、抚育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科学、不完美、不简便、不高效、不经济、不适用、不系统、不严密等缺陷,提升空间仍很大。同时,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所剩未造林区域立地条件更差。环境恶劣与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等因子高度重叠。在同一立地干旱、盐碱、瘠薄、风蚀、寒冷等多发并发,新挑战不断涌现。过去沿用的抗旱造林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特殊立地造林工程的实际需要。

2、干旱缺水已经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生态环境和林业的发展。合理的聚水保墒技术是提高林地水分效率的关键环节。节水已经是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当今甚至以后长期的目标。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就一直在探索以水土保持为主的雨水积蓄利用技术,如何利用集水技术应用于作物补充条件下的微生境生态系统,解决好“降雨~作物~环境”之间统一关系的最优调控,是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的关键。近十几年来,我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取得很多集雨成果,特别是西北地区集雨饮水、集雨灌溉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林业工程中,林地集雨措施有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传统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具有较好的集雨入渗效果,但是,普遍存在有效时间短和蒸发失水严重的问题。因此,集雨就地入渗和保墒同时具备的功能措施一直是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的追求目标。比如,专利技术专利cn103461070a公开了一种干旱种植区坡地集雨抗旱方法及结构,该方法是在干旱种植坡区上的田地中设有与坡向相同的地垄,在地垄及两地垄之间的垄沟内铺地膜,并在田地的坡底处开设集雨沟,在集雨沟的一端开设集雨坑,同时在水平面低于集雨坑处设多个盛雨袋,盛雨袋的一端通过塑料软管与集雨坑连接,另一端设有可控排水口。再如专利技术专利cn103556672a、cn102524014b、cn102246628b,均有涉及覆盖包括地膜在内的集雨板材的集雨层面来集雨保墒的技术。此类技术对农民来说,成本相对较高,操作步骤繁多,费时费工;林木个体的集水面小,且雨水分配不均。

3、造林时浇足定根水和干旱季节及时补充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关键技术和环节,也是确保成活及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和第一要素。

4、灌溉补水是抗旱造林成败的关键,但不是越多越勤越好,有一个适时适量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度,要么泡死,要么干死,都不能达到树木成活的目的。为解决干旱造林浇水不科学、人为随意性大的问题,我们提出科学高效浇水技术要领。其技术关键包括以下三点:

5、一是造林时的首次定根水必须保证边栽边浇,以确保根系及周围土壤湿润,根系不失水;二是第二次保活水在完成苗木扶正、栽稳、覆土、整理和覆盖地膜之后,一次性浇透浇足;三是第三次发育水一般在伏天或特别干旱的秋季,当植树坑内表面10厘米左右土壤干透,或白天树叶有轻度萎蔫时实施浇水,保证足量浇透;四是第四次越冬水视秋后降雨情况而定,如果降雨多、坑内水分足,可免浇;如果降雨少、土壤干,则浇足浇透。浇越冬水最好是在土壤即将封冻前进行;五是造林当年适时适量浇水最重要,翌年视降水情况,浇1~3次抚育水即可。实践证明,适时适量科学浇水非常重要。同时,整地规格、栽植方法和覆盖方式等必须配套,实施系统管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目前,干旱半干旱区的植树造林现实情况:一是投入严重不足,生态治理任务艰巨。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森林资源匮乏,尚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坡荒沟亟待治理,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该区域降雨稀少、干旱严重,水热同季,温差大,地域性气候差异十分显著。三是该区域自然地形复杂,立地条件极差,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山大沟深,地形破碎,地块零散,险峻陡峭,大部分荒山荒沟的土壤贫瘠,盐渍化严重。自然条件的严酷是限制和影响植被重建和恢复的主要原因。该区域交通不便、缺乏灌溉系统、造林作业难度大、成本高,导致大面积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相对偏低,树木生长缓慢,部分林分质量较差,补植补造和提升改造任务艰巨,生态治理形势严峻。

7、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缺乏灌溉系统、造林作业难度大、成本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相对偏低、树木生长缓慢、补植补造和提升改造任务艰巨、生态治理形势严峻的造林困难立地的区域,具有易操作、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率、长时效的造林补水、保墒、养根、保成活、促生长、沃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2、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包括补水结构、注水孔软木塞、树苗、苗木根系、营养液、补水器外围填充的土壤和填充土,所述补水结构包括补水器内壁、补水器顶面壁和补水器外壁,所述补水器外壁套设在所述补水器内壁外侧,所述补水器顶面壁外侧与补水器外壁顶端连接固定,所述补水器顶面壁内侧与补水器内壁顶端连接固定,所述填充土放置在补水器内壁内部,所述树苗底端插置在填充土内部,所述树苗底端为多个向四周分布的所述苗木根系,所述补水结构插置在所述补水器外围填充的土壤内部。

3、作为改进,所述注水孔软木塞设置在补水结构顶端,所述注水孔软木塞底端插置在补水器顶面壁内部。

4、作为改进,所述营养液填充在补水结构内部,且补水结构内部插置有棉花棒状吸水管,所述棉花棒状吸水管一端穿过补水器内壁设置,且棉花棒状吸水管远离补水结构一端靠近树苗底端设置。

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6、本专利技术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⑴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是微灌技术之一。将水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持续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和土层中,实现局部灌溉,使作物根部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方法。其特点是灌水量小,一次灌水延续时间长,周期短,能够较精确地控制灌水量,把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或根面。

7、⑵本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苗木初植期(15天~30天之内)栽植穴的土壤含水率,确保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补水结构、注水孔软木塞(1)、树苗(4)、苗木根系(5)、营养液(8)、补水器外围填充的土壤(9)和填充土(10),所述补水结构包括补水器内壁(3)、补水器顶面壁(6)和补水器外壁(7),所述补水器外壁(7)套设在所述补水器内壁(3)外侧,所述补水器顶面壁(6)外侧与补水器外壁(7)顶端连接固定,所述补水器顶面壁(6)内侧与补水器内壁(3)顶端连接固定,所述填充土(10)放置在补水器内壁(3)内部,所述树苗(4)底端插置在填充土(10)内部,所述树苗(4)底端为多个向四周分布的所述苗木根系(5),所述补水结构插置在所述补水器外围填充的土壤(9)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孔软木塞(1)设置在补水结构顶端,所述注水孔软木塞(1)底端插置在补水器顶面壁(6)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8)填充在补水结构内部,且补水结构内部插置有棉花棒状吸水管(2),所述棉花棒状吸水管(2)一端穿过补水器内壁(3)设置,且棉花棒状吸水管(2)远离补水结构一端靠近树苗(4)底端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旱半干旱区补水促根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补水结构、注水孔软木塞(1)、树苗(4)、苗木根系(5)、营养液(8)、补水器外围填充的土壤(9)和填充土(10),所述补水结构包括补水器内壁(3)、补水器顶面壁(6)和补水器外壁(7),所述补水器外壁(7)套设在所述补水器内壁(3)外侧,所述补水器顶面壁(6)外侧与补水器外壁(7)顶端连接固定,所述补水器顶面壁(6)内侧与补水器内壁(3)顶端连接固定,所述填充土(10)放置在补水器内壁(3)内部,所述树苗(4)底端插置在填充土(10)内部,所述树苗(4)底端为多个向四周分布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元龙汪海霞卢亚军米芳君杨寿春赵军营李忠
申请(专利权)人:陇西县翠云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