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4739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及车辆,本技术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前驱动力系统的发动机与第一电机直连,第一电机与输入轴之间设有离合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设有两组第一齿轮系,输入轴和/或输出轴上设有能够连接任一第一齿轮系的第一同步器,输入轴和输入轴之间设有第二齿轮系,输出轴用于和前驱差速器传动连接,后驱动力系统的两个第二电机分别与两个后轮的驱动轴传动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前驱模式时具有三个挡位,换挡平顺性好,其具有发动机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和第一电机共同驱动等驱动模式,且各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数量相同,其还具有前驱、后驱或四驱等功能模式,而能更好的适应各种复杂路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该混动车辆动力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1、混合动力车辆是指车辆动力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工作的单个动力系统联合组成的车辆,混动车辆动力系统通过单个动力系统单独或共同为混合动力车辆提供动力。

2、混动车辆动力系统直接决定着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合成与分解性能、再生制动性能、工作模式完善程度及切换灵敏度与平顺性、控制策略等,对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显著影响。

3、现有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其三挡混动变速器的发动机的动力一般通过双离合器分别连接单轴和双轴,部分动力由单轴输出,部分动力由双轴输出,其匹配的电机输出的动力传动至单轴或双轴,在应用于车辆上时,混动驱动模式下可实现的挡位较少,在遇到前轮打滑或湿滑路面时,容易出现难以脱困的问题,混动模式下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混动车辆动力系统,使其功能模式较多,应用于车辆上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包括前驱动力系统和后驱动力系统,其中:

4、所述前驱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离合器、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后驱动力系统包括两个第二电机;

5、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入端,所述离合器设于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输入轴之间;

6、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设有两组第一齿轮系,所述输入轴和/或所述输出轴上设有位于两组所述第一齿轮系之间的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能够连接任一所述第一齿轮系,而使得所述输入轴通过该所述第一齿轮系和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

7、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设有第二齿轮系,所述输入轴和/或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选择性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系,而使得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系和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用于和前驱差速器传动连接;

8、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对应左右两侧的后轮的驱动轴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驱动轴传动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输出轴包括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系或所述第二齿轮系与所述输入轴传动连接的第一半轴,和与所述前驱差速器传动连接第二半轴;所述第二半轴上设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和所述前驱差速器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半轴上设有第一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系,所述第二半轴上设有第五同步器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传动连接,所述第五同步器选择性地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的第二太阳轮设于所述第一半轴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的第二齿圈或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半轴和所述第二半轴同轴布置。

11、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齿轮系均包括固设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空套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同步器设于所述输出轴上,并能够选择性的连接任一所述第一从动齿轮。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系均包括固设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以及空套于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二从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设有所述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

13、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轴通过动力传递组件选择性地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输入轴上设有第四同步器和第一行星齿轮系,所述第四同步器用于控制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和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之间的动力通断。

14、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主动轮、第三同步器、第一中间轴和第四从动轮;所述第四主动轮空套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四从动轮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一中间轴上设有中间轮,所述中间轮与所述第四主动轮和所述第四从动轮分别传动相连;所述第三同步器设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三同步器用于可选择地连接所述第四主动轮。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的第一太阳轮设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四同步器采用设于所述第四主动轮上的双向双边同步器,所述双向双边同步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四主动轮之间的动力通断,或所述双向双边同步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四主动轮之间的动力通断。

16、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直接设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上,且两个所述驱动轴之间设有控制两个所述驱动轴之间动力通断的第六同步器;或,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通过具有若干挡位的动力传递单元与对应侧的所述驱动轴传动相连,且两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之间设有控制两个所述动力传递单元之间动力通断的第六同步器。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8、本技术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前驱模式时具有三个挡位,换挡平顺性好,其具有发动机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和第一电机共同驱动等驱动模式,且各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数量相同,其还具有前驱、后驱或四驱等功能模式,而能更好的适应路况。

19、此外,在输出端增加第二行星齿轮系,可实现高速挡和低速挡,且高速挡和低速挡均具有3个挡位模式,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并能够满足客户的多种使用场景需求,利于提高整车的驾驶乐趣。

20、客户可以在高速范围和低速范围任意选择,从而满足车辆行驶中的各种极端工况;例如,在低速爬坡时,使用低速范围内速比换挡,可以爬100%坡的同时,不用增加动力装置内各个挡位轮和轴及轴承的强度,大大降低成本;在高速行驶时,使用高速范围内速比换挡,可以提高整车最高车速,同时又无需增大同步器的同步容量,轴承的强度也无需增加,降低成本的同时可缩小整体尺寸。

21、另外,通过设置第一行星齿轮系和动力传递组件,输入轴承接的动力经第一行星齿轮系和动力传递组件向输出轴传递,利于实现倒挡模式和超低速挡位模式,第四同步器控制动力传递组件和第一行星齿轮系之间的动力通断,而便于切换倒挡模式和超低速挡位模式。动力传递组件包括第四主动轮、第三同步器,由第三同步器选择性的连接第四主动轮,可实现输入轴的动力是否向输出轴传递,从而便于控制倒挡挡位模式的动力通断。

22、同时,将第一太阳轮设于输入轴上,第四同步器控制第一齿圈与第四主动轮或第一行星架与第四主动轮之间的动力通断,从而控制动力传递组件和第一行星齿轮系之间的动力通断,使得输入轴承接的动力可经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或第一行星架向输出轴传递,便于实现超低速挡位模式。

23、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

24、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其前驱模式时具有三个挡位,换挡平顺性好,其具有发动机单独驱动以及发动机和第一电机共同驱动等驱动模式,且各驱动模式下的挡位数量相同,其还具有前驱、后驱或四驱等功能模式,而能更好的适应路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高阳罗聪聪王东风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