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3505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该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包括:主导管,轴向套设于主导管外侧并沿纵向位移的驱动管,以及形成于主导管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用于调整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发生纵向位移的移动分量;主导管侧壁至少部分形成用于阻止驱动管相对于主导管发生纵向位移限位部;驱动管周向嵌设至少一与驱动管形成转动连接的制动件,制动件形成与主导管纵向延伸方向呈设定夹角的转动轴;制动件被构造出接合于限位部的限位端,制动件任一沿纵向的端部受力时,制动件绕转动轴转动,以解除限位端与限位部所形成的限位状态。通过本申请,实现了快速地控制网篮组件实现扩张,以快速建立血管通路通畅栓塞血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及介入导管


技术介绍

1、血液在血管内异常的流动,如血液流速减慢、血流产生漩涡,或者静脉血回流不畅等,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使得血管堵塞或血管狭窄,可引起组织缺氧、血管内压力异常、心脏负荷加重而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目前,广泛采用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方法清除血栓。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在血栓部位注入溶栓药物清除血栓斑块;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是用机械装置清除血管内阻塞物,包括溶解、粉碎、抽吸、支架或网篮取栓等方式,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传统的经皮机械取栓装置,一种是将球囊导管插入血管内并穿过血栓,之后使球囊膨胀,将血栓压缩于血管壁上或流入远端血管以打通阻塞的血管。另一种将自彭式支架通过微导管输送到血栓部位,支架从微导管释放撑开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从而保持管腔血流通畅。

2、公开号为cn11588697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电极结构及消融设备,包括相互间隔且依次排布的多根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件远离所述限位端且沿纵向的端部受力时,所述制动件绕转动轴转动,所述限位端脱离于所述限位部,以解除限位端与限位部所形成的限位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围绕所述主导管侧壁沿纵向呈螺旋形排布的螺旋槽;或者,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沿周向分布于所述主导管侧壁的若干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纵向设置;或者,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沿纵向间隔分布于所述主导管侧壁的多个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件远离所述限位端且沿纵向的端部受力时,所述制动件绕转动轴转动,所述限位端脱离于所述限位部,以解除限位端与限位部所形成的限位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围绕所述主导管侧壁沿纵向呈螺旋形排布的螺旋槽;或者,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沿周向分布于所述主导管侧壁的若干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纵向设置;或者,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沿纵向间隔分布于所述主导管侧壁的多个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端被构造出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限位部的限位块,以限制所述驱动管相对于所述主导管发生纵向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与所述主导管纵向延伸方向形成设定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0°且小于18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还包括:同轴套设于所述驱动管外侧并围设于所述制动件的外管,贯穿所述外管侧壁的活动杆,与所述制动件远离所述限位端的端部所形成的释放端形成转动连接的传动杆,所述活动杆延伸入所述外管侧壁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杆远离所述释放端的一端形成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杆延伸出所述外管侧壁的一端径向向外凸设形成顶盖,以及被夹持于所述外管侧壁与所述顶盖之间的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动式介入导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驱动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守庭伏中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谱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