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热交换系统及其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热交换系统及其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331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4
一种热交换装置,包含筒件、两个连接于所述筒件的端盖、两个穿置在所述筒件内且界定出间隙的管件、用于产生涡流的旋风环件、安装在其中一个端盖且用于制冷的冷凝单元,及安装在另一个端盖且以电动力调整所述间隙大小的电动单元。所述管件与每一个所述端盖界定出第一流道,所述管件与每一个所述端盖、所述筒件界定出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流体通过所述间隙混合。借此,通过制冷与热交换作用,达到大幅降温的目的,且只需控制所述间隙大小,就可以改变流体的流速、气压、混合比例,及能够以模块化设计,任意串联或并联多个热交换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交换系统及其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1、参阅图1,一种中国台湾专利号第twi577960b号专利案所公开的现有的热交换装置1,主要包含一个筒件11、能够卸离地封闭所述筒件11的顶端盖12和底端盖12’,及安装在所述筒件11与所述顶端盖12和所述底端盖12’间的一个导流管件组13。所述顶端盖12和所述底端盖12’各自包括一个进气口121,121’与一个排气口122,122’。

2、借此,所述底端盖12’的进气口121’与所述顶端盖12的排气口122用于导引高温气体进、出所述筒件11,所述顶端盖12的进气口121与所述底端盖12’的排气口122’用于导引低温气体进、出所述筒件11,且在气体流动的过程中,部分的低温气体通过所述导流管件组13的一个接口131与高温气体在所述筒件11内混合,以降低最后由所述顶端盖12的排气口122所排放的气体的温度。

3、前述高温气体虽然会因为与低温气体混合而降温,但是,降温的幅度取决于能够与高温气体混合的低温气体量,不但降温效果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且手动旋转所述导流管件组13而调整所述接口131大小的方式,较耗费力气,也不易转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幅降温且使用操作简易的热交换系统及其热交换装置。

2、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包含筒件、端盖单元、管件单元、旋风环件、冷凝单元,及电动单元。

3、所述筒件包括两个相反的端部。

4、所述端盖单元包括两个能够卸离地连接于所述端部的端盖,每一个所述端盖具有两个开口。

5、所述管件单元沿轴线的方向穿置在所述筒件内,并包括两个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相隔间隙的管件,每一个所述管件具有围绕所述轴线且界定出管道的管壁,及多个由所述管壁延伸的鳍片,所述管件与所述筒件还界定出涡流室,所述管道与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其中一个开口界定出适用于供流体通过的第一流道,所述涡流室与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另一个开口界定出适用于供流体通过的第二流道,所述鳍片适用于与流体进行热交换。

6、所述旋风环件围绕所述轴线且安装在所述端盖单元与所述管件单元间,并包括多个形成在外表面且适用于导引流体在所述第二流道内产生涡流的叶片。

7、所述冷凝单元安装在其中一个端盖,并包括致冷晶片模块,所述致冷晶片模块具有面向所述端盖单元的且用于吸收热能的吸热面板,及相反于所述端盖单元且用于释放热能的放热面板。

8、所述电动单元安装在另一个端盖,并包括马达、能够转动地穿置在所述另一个端盖且被所述马达驱动的螺套,及螺合于所述螺套且连接于其中一个管件的移动轴,所述移动轴被所述螺套驱动,而带动所述其中一个管件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相对另一个管件移动,进而缩小或放大所述间隙。

9、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每一个所述端盖还具有围绕所述轴线且界定出孔道的管体部,及围绕所述管体部且与所述管体部界定出环道的本体部,所述孔道与所述管道、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其中一个开口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环道与所述涡流室、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另一个开口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二流道。

10、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冷凝单元还包括接触于所述放热面板的放热模块,所述放热模块具有适用于供流体通过的放热流路。

11、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其中一个端盖的本体部还界定出适用于流体通过的吸热流路。

12、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所述放热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吸热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

13、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每一个所述管件套接于各自对应的端盖的管体部,且所述其中一个管件由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组成,所述第一管段固定不动,所述第二管段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能够移动地套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且连接于所述移动轴。

14、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其中一个管件的所述鳍片由所述第一管段的内表面朝相反于所述管壁的方向延伸,及由所述第二管段的外表面朝相反于所述管壁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另一个管件的所述鳍片由内表面与外表面朝相反于所述管壁的方向延伸。

15、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另一个端盖还具有连接于对应的本体部的载座,所述电动单元还包括连接轴,所述马达连接于所述载座,所述连接轴能够转动地穿置在所述载座与所述另一个端盖间,且连接于所述螺套与所述马达,用于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

16、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所述筒件、所述端盖、所述管件与所述旋风环件分别由金属材料制成。

17、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如前述的热交换装置、至少一个过滤装置,及连接装置。

18、所述至少一个过滤装置用于过滤通过的流体而捕捉流体中的水气、或油雾、或粉尘、或颗粒。

19、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衔接组,每一个所述衔接组能够选择且能够卸离地连接于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装置与所述至少一个过滤装置。

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制冷与热交换作用,达到大幅降温的目的,且只需控制所述间隙大小,就可以改变流体的流速、气压、混合比例,及能够以模块化设计,任意串联或并联多个热交换装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端盖还具有围绕所述轴线且界定出孔道的管体部,及围绕所述管体部且与所述管体部界定出环道的本体部,所述孔道与所述管道、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其中一个开口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环道与所述涡流室、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另一个开口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二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单元还包括接触于所述放热面板的放热模块,所述放热模块具有适用于供流体通过的放热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端盖的本体部还界定出适用于流体通过的吸热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吸热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管件套接于各自对应的端盖的管体部,且所述其中一个管件由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组成,所述第一管段固定不动,所述第二管段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能够移动地套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且连接于所述移动轴。

<p>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管件的所述鳍片由所述第一管段的内表面朝相反于所述管壁的方向延伸,及由所述第二管段的外表面朝相反于所述管壁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另一个管件的所述鳍片由内表面与外表面朝相反于所述管壁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个端盖还具有连接于对应的本体部的载座,所述电动单元还包括连接轴,所述马达连接于所述载座,所述连接轴能够转动地穿置在所述载座与所述另一个端盖间,且连接于所述螺套与所述马达,用于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件、所述端盖、所述管件与所述旋风环件分别由金属材料制成。

10.一种热交换系统,包含: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端盖还具有围绕所述轴线且界定出孔道的管体部,及围绕所述管体部且与所述管体部界定出环道的本体部,所述孔道与所述管道、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其中一个开口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环道与所述涡流室、每一个所述端盖的另一个开口共同界定出所述第二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单元还包括接触于所述放热面板的放热模块,所述放热模块具有适用于供流体通过的放热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个端盖的本体部还界定出适用于流体通过的吸热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吸热流路连通于所述第一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管件套接于各自对应的端盖的管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玉佩
申请(专利权)人:加昌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