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2595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包括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和连接部件,通过不同部件的组合使用,实现对颈椎和胸椎的定制化支撑,满足不同人群和睡姿对颈椎支撑高度和曲度的个性化需求。颈椎支撑部设有圆弧牵引区和倾斜支撑区,能够充分贴合人体颈椎曲线特征;胸椎支撑部采用楔形设计,可舒适支撑胸椎。连接部件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使用胸椎支撑部。产品在结构设计和细节处理上综合考虑了人体工程学因素。总体而言,本技术采用模块化和可变形的设计思路,实现了一款针对不同人群和睡姿进行个性化颈椎保护支撑的护颈枕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床上用品以及睡具,涉及一种枕头,尤其涉及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头,主要用于支撑人体的颈椎部位,可实现对不同人群和睡姿进行个性化颈椎保护支撑。


技术介绍

1、现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压力,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久坐、低头使用电子设备等姿势会导致颈椎长时间处于不自然的位置,造成很多人存在颈椎问题。颈椎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有效管理,可能会导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并且由于上述原因,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年轻化,严重的会影响到身体的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因为颈椎问题压迫到神经,造成偏头痛、上肢麻木、视力异常、听觉问题等问题,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2、一些特殊设计的枕头可以帮助缓解颈椎问题并促进颈椎的恢复,这些枕头通常被称为颈椎牵引枕头或颈椎支撑枕头,如中国技术cn218304372u所公开的一种具有养护颈椎功能的枕头、cn219088861u所公开的一种护颈椎枕头等。它们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撑和牵引,减轻颈椎的压力,放松颈部肌肉,促进颈椎的正常曲度。此外,有些颈椎枕头还配有按摩、加热等功能,可以进一步促进颈椎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疲劳和不适。这些功能可以在日常使用中提供额外的放松和舒适感,有助于恢复颈椎的健康状态。所以一款真正能够帮助恢复颈椎的枕头,且便携方便,并能够有效恢复白天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曲度问题的工具产品十分重要,他可以通过颈椎牵引,以放松白天工作学习造成的颈椎压力过大。

3、然而,市场上现有常规的颈椎枕头一般使用只有一种或者两种高度,但用户的个体差异较大,颈椎长度、曲度等都有所不同,且使用的场景也千差万别,不同的使用场景会对颈椎产生不同的压力和负担。由于个体差异和使用场景的多样性,现有常规的颈椎枕头通常无法为每个人提供所需的个性化颈椎支撑和放松。针对现有常规的颈椎枕头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需要加强颈椎枕头的设计研发,以满足消费者对颈椎枕头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使其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使用场景的多样化而进行自由变形,以找到最适合的颈椎牵引的高度和效果,以改善颈椎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一)技术目的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和不足,为解决现有颈椎枕头所存在的结构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使用场景、无法根据不同人体特征和使用场景进行自由变形、无法实现最佳的颈椎支撑效果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通过采用分体组合设计,将护颈枕分为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和可拆卸连接部件,颈椎支撑部设置圆弧牵引区和倾斜支撑区,胸椎支撑部采用楔形结构,连接部件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并通过不同部件的组合实现多种变形状态,满足不同人群和睡姿对颈椎支撑高度和曲度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产品的通用性和舒适性。

3、(二)技术方案

4、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至少包括呈物理独立的一颈椎支撑部、一胸椎支撑部和一可拆卸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6、所述颈椎支撑部用于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部分,其底面呈水平平面构造,其在枕头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前后两端面均沿高度方向延伸且其中的第一端面的高度大于第二端面的高度,所述颈椎支撑部的顶面呈弯曲弧形表面构造,且其弯曲弧形顶面在枕头宽度方向上包括一圆弧牵引区和一倾斜支撑区,所述圆弧牵引区的圆弧半径为枕头整体高度的一半左右,其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切且切线位置较低、另一侧与所述倾斜支撑区的第一端相切且切线位置较高,所述倾斜支撑区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面并与之相交呈钝角;

7、所述胸椎支撑部用于支撑人体的胸椎部分,其顶面和底面均呈平面构造,其横截面整体呈楔形,其在枕头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大体沿高度方向延伸且第一端面的高度大于第二端面的高度;

8、所述可拆卸连接部件用于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和胸椎支撑部,并至少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颈椎支撑部的第一端面的下边沿处并沿枕头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胸椎支撑部的第一端面的下边沿处并沿枕头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9、优选地,所述颈椎支撑部中,其整体高度控制在10cm左右,其整体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整体宽度控制在12~24cm之间,其第二端面的高度为1.5cm左右,其圆弧牵引区的圆弧半径为4~6cm。

10、优选地,所述胸椎支撑部中,其第一端面的高度为3.5cm左右,第二端面的高度为1.5cm左右,其整体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整体宽度控制在30cm左右。

11、优选地,所述颈椎支撑部中,各棱边上均设有倒角或倒圆过渡面;所述胸椎支撑部中,其长度方向的靠近其第二端面的左右两侧上设有倒圆过渡面,其余各棱边上也设有倒角或倒圆过渡面。

12、优选地,所述护颈枕包括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断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胸椎支撑部不参与支撑,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其倾斜支撑区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其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

13、进一步地,所述护颈枕包括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断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胸椎支撑部不参与支撑,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其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其倾斜支撑区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14、进一步地,所述护颈枕包括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的底面均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完全支撑人体的胸椎并平缓支撑部分颈椎,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倾斜支撑区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小于所述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15、进一步地,所述护颈枕包括第4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的底面均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倾斜支撑区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所述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所述胸椎支撑部的顶面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16、进一步地,所述护颈枕包括第5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翻转设置在所述胸椎支撑部的底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的顶面平铺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至少包括呈物理独立的一颈椎支撑部、一胸椎支撑部和一可拆卸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支撑部中,其整体高度控制在10cm左右,其整体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整体宽度控制在12~24cm之间,其第二端面的高度为1.5cm左右,其圆弧牵引区的圆弧半径为4~6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胸椎支撑部中,其第一端面的高度为3.5cm左右,第二端面的高度为1.5cm左右,其整体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整体宽度控制在30cm左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支撑部中,各棱边上均设有倒角或倒圆过渡面;所述胸椎支撑部中,其长度方向的靠近其第二端面的左右两侧上设有倒圆过渡面,其余各棱边上也设有倒角或倒圆过渡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断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胸椎支撑部不参与支撑,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其倾斜支撑区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其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断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胸椎支撑部不参与支撑,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其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其倾斜支撑区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的底面均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完全支撑人体的胸椎并平缓支撑部分颈椎,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倾斜支撑区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小于所述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4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的底面均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倾斜支撑区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所述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所述胸椎支撑部的顶面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5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翻转设置在所述胸椎支撑部的底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的顶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的未被所述颈椎支撑部覆盖的区域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倾斜支撑区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所述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大于所述第4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4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6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翻转设置在所述胸椎支撑部的底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的顶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所述倾斜支撑区以及所述胸椎支撑部的未被所述颈椎支撑部覆盖的区域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5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5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至少包括呈物理独立的一颈椎支撑部、一胸椎支撑部和一可拆卸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支撑部中,其整体高度控制在10cm左右,其整体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整体宽度控制在12~24cm之间,其第二端面的高度为1.5cm左右,其圆弧牵引区的圆弧半径为4~6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胸椎支撑部中,其第一端面的高度为3.5cm左右,第二端面的高度为1.5cm左右,其整体长度控制在45cm左右,其整体宽度控制在30cm左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支撑部中,各棱边上均设有倒角或倒圆过渡面;所述胸椎支撑部中,其长度方向的靠近其第二端面的左右两侧上设有倒圆过渡面,其余各棱边上也设有倒角或倒圆过渡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断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胸椎支撑部不参与支撑,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其倾斜支撑区部分支撑人体的胸椎并部分支撑颈椎,其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2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断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胸椎支撑部不参与支撑,所述颈椎支撑部的底面平铺设置在床面上,其圆弧牵引区支撑并牵引人体的颈椎,其倾斜支撑区参与支撑人体的头部,且在该状态下,人体颈椎的支撑高度与所述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高度相当,颈椎的支撑曲度大于所述第1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下的支撑曲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体组合式多功能变形护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颈枕包括第3种分体组合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椎支撑部、胸椎支撑部的底面均平铺设置在床面上,所述胸椎支撑部完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学军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金脊健上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