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2390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13)。所述碰撞吸收元件(13)用于组装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纵梁的后端部上。所述碰撞吸收元件(13)包括:斜撑件(14);固定构件(15),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允许所述斜撑件(14)与所述机动车辆的纵梁的固定;和固定装置(16),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允许所述斜撑件(14)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面板的固定。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碰撞吸收元件(13)中,所述斜撑件(14)包括所谓具有经计划变形的装置(18)的可变形装置,所述可变形装置配置用于在所述斜撑件(14)发生压缩的情况下准许机械能量消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要求于2021年6月9日提交的法国申请2106063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文本、附图和权利要求)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背景涉及构成机动车辆的后部的结构元件和尤其是配置用于吸收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处发生的碰撞的后部保护结构的技术背景。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技术介绍

1、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机动车辆的后部结构元件,所述后部结构元件配置用于在发生经施加到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上的碰撞的情况下改善所述机动车辆及其乘员的安全性。在这些结构元件中,为了吸收由于经施加到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上的碰撞的机械作用力,已知地给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装备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底盘的两个后侧向纵梁连成一体地固定。当后部碰撞经施加到所述机动车辆上时,所述后保险杠发生变形,吸收由于所述碰撞的机械作用力,并且向所述侧向纵梁传输所述机械作用力,以便限制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的损坏并且保障所述机动车辆的乘员的安全。

2、这些机动车辆结构元件的缺陷在于,在来自于所述后保险杠的机械作用力的传输期间,存在使所述侧向纵梁发生倾斜的风险。尤其是,存在所述侧向纵梁由于沿竖直平面枢转弯曲的风险(也称作竖直化风险)。

3、还已知专利技术专利fr3014072_b1,该专利技术专利涉及机动车辆车身的后部部分结构。此处描述的机动车辆车身的后部部分结构包括负载底板,所述负载底板固定在两个由金属板制成的小纵梁与后面板之间,所述后面板在所述两个小纵梁的两个各自后端部之间横向地延伸,所述后面板与所述两个小纵梁的两个后端部中的每个隔有距离。依据该专利技术专利fr3014072_b1中所描述的专利技术,存在于所述两个小纵梁中的每个与所述后面板之间的间隔由单个零件填充,所述单个零件包括两个部分,所述两个部分中的一个的功能在于加长所述小纵梁,并且另一个的功能在于加强在每个小纵梁与所述后面板之间的连接。所述单个零件由此能够填充存在于所述小纵梁与所述后面板之间的空间,同时加强在所述小纵梁与所述后面板之间的连接。

4、这些结构的缺陷在于,这些结构并未经设计用于改善在发生后部碰撞的情况下的任何能量消散,并且,这些结构在小纵梁的竖直化风险方面没有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以便至少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并且还带来了其它优点。

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这种碰撞吸收元件配置用于减少在其所装备在的机动车辆位置处发生的后部碰撞的严重程度。

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以便相对于现有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限制这种碰撞吸收元件的成本。

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占体积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以保证所述机动车辆的紧凑性和轻便性。

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质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以便不对所述机动车辆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这种碰撞吸收元件配置用于满足后部碰撞协议。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来达到,所述碰撞吸收元件用于组装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纵梁的后端部上,所述碰撞吸收元件包括:(i)斜撑件(jambe de force),所述斜撑件包括所谓具有经计划变形的可变形装置,所述可变形装置配置用于在所述斜撑件发生压缩的情况下准许机械能量消散;(ii)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允许所述斜撑件与所述机动车辆的纵梁的固定;(iii)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允许所述斜撑件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面板的固定。

8、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碰撞吸收元件配置用于装备在用于机动车辆的机械加强系统上。这种机械加强系统包括后面板和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纵梁。在这种机械加强系统中,所述侧向纵梁的后端部与所述后面板连成一体地固定,并且,所述碰撞吸收元件包括与所述侧向纵梁以及与所述后面板固定的固定区域。

9、在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碰撞吸收元件中,所述斜撑件的可变形装置是所谓具有经计划变形的。理解到,所述斜撑件的可变形装置配置用于在所述斜撑件发生压缩的情况下根据所期望的配置发生变形。在装备有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辆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碰撞吸收元件的斜撑件尤其是在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处发生碰撞时发生压缩。当所述斜撑件发生压缩时,所述斜撑件的可变形装置根据所期望的配置发生变形,所期望的配置能够消散已引起所述斜撑件压缩的机械能量,并且能够以与所述侧向纵梁基本平行(有利地共线)的方式传输剩余机械能量。在装备有本专利技术的并由此已变形的机动车辆中,所述斜撑件通过朝向所述侧向纵梁定向所述机械能量而保护了所述侧向纵梁免于竖直化,同时限制了经传输至所述侧向纵梁的机械作用力。

10、在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碰撞吸收元件中,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允许所述斜撑件与所述机动车辆的纵梁的固定。在装备有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辆中,所述固定构件使所述斜撑件与所述侧向纵梁连成一体,并且允许从所述碰撞吸收元件朝向所述纵梁传输机械作用力。由此,所述固定构件能够在发生后部碰撞的情况下保护所述后纵梁免于竖直化。

11、在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碰撞吸收元件中,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允许所述斜撑件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面板的固定。在装备有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辆中,所述固定装置使来自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部的且经传输至所述后面板的机械作用力能够传输至所述斜撑件。通过与所述后面板固定,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碰撞吸收元件可消散来自于所述后面板的机械作用力。

12、这种碰撞吸收元件配备有用于同时地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面板固定以及与所述机动车辆的侧向纵梁固定的斜撑件,这种碰撞吸收元件能够在在装备有所述碰撞吸收元件的机动车辆的后部处发生碰撞时限制使所述侧向纵梁发生倾斜的风险。由此,该解决方案能够在发生后部碰撞的情况下保护所述后纵梁免于竖直化,同时易于实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碰撞吸收元件所具有的优点在于克服了更上文中提及的缺陷,而不必对所述机械加强系统和/或其所装备在的机动车辆带来重大修改。

13、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碰撞吸收元件有利地包括其中任一项以下改进,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性可单独地采用或组合地采用:

14、-所述斜撑件包括:(i)下壁,所述下壁用于位于成与所述纵梁的下部面相面对;(ii)两个侧向壁,所述两个侧向壁位于在所述下壁两侧,所述斜撑件沿着与所述碰撞吸收元件所用于组装在的纵梁的伸长平行的纵向方向具有三角形纵向型面。在装备有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辆中,这种三角形纵向型面有助于从所述后面板朝向所述侧向纵梁传输所述机械能量。理解到,所述斜撑件的下壁形成所述三角形型面的侧边,该侧边用于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面板与所述纵梁的下部面之间横向地延伸。理解到,所述斜撑件的下壁形成所述三角形型面的侧边,该侧边用于相对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后面板以及相对于所述纵梁的下部面倾斜地延伸;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碰撞吸收元件(13),所述碰撞吸收元件(13)用于组装在所述机动车辆(1)的侧向纵梁(3)的后端部(7)上,所述碰撞吸收元件(13)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斜撑件(14)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具有经计划变形的可变形装置(18)包括所谓凹状的第一空腔(31),所述第一空腔经形成在所述斜撑件(14)的下壁(2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具有经计划变形的可变形装置(18)包括所谓凸状的第二空腔(32),所述第二空腔经形成在所述斜撑件(14)的下壁(2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凸状的第二空腔(32)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经定向成朝与所述凹状的第一空腔(31)相反的方向。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具有经计划变形的可变形装置(18)包括引发区域(38),所述引发区域配置用于使所述斜撑件(14)能够沿着由所述引发区域(38)限界的折叠线(39)折叠。

7.根据权利要求6结合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引发区域(38)位于在所述凹状的第一空腔(31)与所述凸状的第二空腔(3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引发区域(38)包括两个凹槽(40),每个凹槽(40)经形成在所述斜撑件(14)的侧向棱边(26,27)位置处,所述侧向棱边由所述下壁(23)的折叠区域和由所述斜撑件(14)的侧向壁(24,25)中的一个形成。

9.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机械加强系统(2),所述机械加强系统(2)包括:

10.一种机动车辆(1),所述机动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械加强系统(2)。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碰撞吸收元件(13),所述碰撞吸收元件(13)用于组装在所述机动车辆(1)的侧向纵梁(3)的后端部(7)上,所述碰撞吸收元件(13)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斜撑件(14)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具有经计划变形的可变形装置(18)包括所谓凹状的第一空腔(31),所述第一空腔经形成在所述斜撑件(14)的下壁(2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具有经计划变形的可变形装置(18)包括所谓凸状的第二空腔(32),所述第二空腔经形成在所述斜撑件(14)的下壁(2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吸收元件(13),其中,所述凸状的第二空腔(32)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经定向成朝与所述凹状的第一空腔(31)相反的方向。

6.根据上述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贝纳内
申请(专利权)人:斯特兰蒂斯汽车集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