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2001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1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包括柜体,所述柜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柜体的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人机交互屏,所述柜体的前端靠上侧位置对称固定设置有一对光敏感应器。本技术中,该设计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在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的智能识别节能结构,使得装置可以根据采光强度,是否有人使用,选择自动亮起人机交互屏以及照明灯,使得装置的使用更加智能以及节能环保,通过设置的充电枪保护结构,使得装置对于充电枪的保护性能大大提升,使得充电枪不易在使用中出现损伤导致无法充电的问题,整体设计实用性较好,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充电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


技术介绍

1、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为了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充电插头处设置防护机构,虽然现有的充电桩都设置了插头防护机构,但是充电桩插头还是露在充电桩外侧,长时间受太阳直射容易产生老化现象,且现有的充电桩人机交互结构是常亮设置,虽然方便了正常使用,但是不利于节能环保。

2、现有专利(cn217455718u)公开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该设计的装置虽然丰富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使用功能,避免用户长时间暴晒或下雨淋湿,但是该设计的装置对于充电枪没有做到封闭式的保护设计,使得充电枪仍旧存在防护不到位的缺点,同时对人机交互的设计不具备一定的智能化设计,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该设计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解决了传统的智能充电桩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充电枪老化损坏的缺点以及不具备一定的环保节能的缺点。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包括柜体,所述柜体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柜体的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人机交互屏,所述柜体的前端靠上侧位置对称固定设置有一对光敏感应器,所述柜体的前端位于人机交互屏的下方位置固定设置有红外感应器,所述柜体的前端靠上侧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装配块,所述装配块的底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照明灯,所述光敏感应器和照明灯相互控制配合,所述红外感应器和人机交互屏以及照明灯均相互控制配合,所述柜体的一侧侧边靠上位置开设有第一方槽,所述第一方槽的内侧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上设置有充电枪,所述柜体的内部靠近第一方槽的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和第一方槽相互配合,所述柜体的内部位于第一方槽的下方位置开设有第二方槽,所述第二方槽内转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杆身上固定设置有收线绞盘,所述收线绞盘的上端绕设有输电线,所述输电线远离收线绞盘的一端贯通柜体至第一方槽内并和充电枪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设计的装置在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的智能识别节能结构,使得装置可以根据采光强度,是否有人使用,选择自动亮起人机交互屏以及照明灯,使得装置的使用更加智能以及节能环保,通过设置的充电枪保护结构,使得装置对于充电枪的保护性能大大提升,使得充电枪不易在使用中出现损伤导致无法充电的问题,整体设计实用性较好,值得推广。

5、进一步地,所述挂钩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压力感应器,所述充电枪和压力感应器相互配合;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压力感应器,方便感应充电枪是否放置在挂钩上。

7、进一步地,所述柜体的内部位于滑槽之间的位置固定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和盖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压力感应器和气缸相互控制配合;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气缸,配合压力感应器,使得放回充电枪时,压力感应器会隔一段时间控制气缸启动,自动推动盖板将第一方槽封闭,起到了对充电枪的防护作用。

9、进一步地,所述柜体的两端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固定架方便将太能电池板安装在柜体上。

11、进一步地,所述柜体的内部空间的中间位置横向固定设置有隔板,所述柜体的空间内部位于隔板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相互电性配合;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蓄电池,方便将太阳能电池板生成的电能积蓄起来,同时可以为装置上的人机交互屏、感应器元件等结构进行供电。

13、进一步地,所述柜体的一侧位于第二方槽的位置通过铰链转动设置有柜门;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柜门,方便对第二方槽内的结构进行定期检修维护。

15、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整流变压器;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整流变压器,方便将外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根据充电需求进行变压输出。

17、进一步地,所述柜体的内部靠近第二方槽的位置固定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贯通柜体至第二方槽并和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和压力感应器相互控制配合;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电机,配合设置的压力感应器,在充电枪放回挂钩上时,压力感应器会控制电机启动,带动收线绞盘缓缓转动,将充电线收回,当拉紧时,压力感应器感应到压力变大,会控制电机停止工作,方便对充电线进行自动收线操作。

19、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1、该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光敏感应器、红外感应器、照明灯、人机交互屏组成了装置的智能识别节能结构,整体设计使得装置可以根据采光强度,是否有人使用,选择自动亮起人机交互屏以及照明灯,使得装置的使用更加智能以及节能环保,设计实用性较好,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21、2、该技术中,通过设置的盖板、气缸、压力感应器、电机组成了装置的充电枪保护结构,整体的结构设计,使得装置对于充电枪的保护性能大大提升,使得充电枪不易在使用中出现损伤导致无法充电的问题,设计实用性好,且工作自动化程度高,值得推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包括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8),所述柜体(1)的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人机交互屏(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压力感应器(23),所述充电枪(12)和压力感应器(23)相互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内部位于滑槽(16)之间的位置固定设置有气缸(14),所述气缸(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7),所述连接杆(17)和盖板(1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压力感应器(23)和气缸(14)相互控制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两端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架(6),所述固定架(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内部空间的中间位置横向固定设置有隔板(20),所述柜体(1)的空间内部位于隔板(20)的底端固定设置有蓄电池(21),所述蓄电池(21)和太阳能电池板(8)相互电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一侧位于第二方槽(19)的位置通过铰链(3)转动设置有柜门(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0)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整流变压器(2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内部靠近第二方槽(19)的位置固定设置有电机(18),所述电机(18)的输出端转动贯通柜体(1)至第二方槽(19)并和转动杆(10)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8)和压力感应器(23)相互控制配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包括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上端固定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8),所述柜体(1)的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人机交互屏(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压力感应器(23),所述充电枪(12)和压力感应器(23)相互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内部位于滑槽(16)之间的位置固定设置有气缸(14),所述气缸(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7),所述连接杆(17)和盖板(1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压力感应器(23)和气缸(14)相互控制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直流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的两端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固定架(6),所述固定架(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成西
申请(专利权)人:威尔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