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1123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54
本技术公开了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该螺柱包括无螺纹光杆;两个锥形杆,分别设置在无螺纹光杆两端,且锥形杆的小直径端与无螺纹光杆通过第一连接过渡区进行圆弧过渡连接;两个螺柱,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锥形杆的大直径端上;其中,无螺纹光杆的直径小于螺柱的中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螺柱,特别涉及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


技术介绍

1、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连接用双头螺柱断裂事件时有发生,经全面检验检测与失效分析,认为该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螺柱结构形式存在较多的应力集中点,螺柱服役过程中受交变应力,螺柱应力集中点处首先产生疲劳损伤,进而形成疲劳裂纹,最终导致螺柱在应力集中点处发生脆性疲劳断裂。检查断裂螺柱时,发现断裂的部位通常在螺柱与螺母旋合后的第一扣螺纹处,约占70%;少量的断裂在螺纹与无螺纹光杆的转变处,约占30%。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应对上述问题的抗疲劳螺柱。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3、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包括:

4、无螺纹光杆;

5、两个锥形杆,分别设置在无螺纹光杆两端,且锥形杆的小直径端与无螺纹光杆通过第一连接过渡区进行圆弧过渡连接;

6、两个螺柱,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锥形杆的大直径端上;

7、其中,无螺纹光杆的直径小于螺柱的中径。

8、所述螺柱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六角沉孔。

9、所述锥形杆与无螺纹光杆的第一连接过渡区设置r值为r25~r100的圆弧过渡。

10、所述螺柱上螺纹的牙底和牙尖均为r圆弧过渡,r值为:rmin=0.15p,rmax=0.18p,p为螺距。

11、所述锥形杆的锥度为10°。

12、所述螺柱与锥形杆的第二连接过渡区设置r值为r25~r100的圆弧过渡。

13、所述螺柱与锥形杆的第二连接过渡区处的螺纹贯通不收尾。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技术在双头螺柱的一端加工出内六角沉孔,方便安装扳拧;

16、2、本专利技术为腰状杆双头螺柱,提升了螺柱柔性,降低弯矩对螺柱的影响,进而提升螺柱抗疲劳性能;

17、3、本技术第一连接过渡区和第二连接过渡区均设置r值为r25~r100的圆弧过渡,消除了应力集中风险;

18、4、本技术螺纹的牙底和牙尖均为r圆弧过渡牙型,而本技术所设计的r值为rmin=0.15p,rmax=0.18p,经过试验证明能够起到抗疲劳的功能,完全能够消除螺纹牙底的应力集中;

19、5、本技术螺尾处贯通不收尾,消除了螺纹收尾造成的应力集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2)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六角沉孔(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杆(3)与无螺纹光杆(4)的第一连接过渡区(6)设置R值为R25mm-R100mm的圆弧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2)上螺纹的牙底(7)和牙尖(8)均为R圆弧过渡,R值为:Rmin=0.15P,Rmax=0.18P,P为螺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杆(3)的锥度为1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2)与锥形杆(3)的第二连接过渡区(5)设置R值为R25mm-R100mm的圆弧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2)与锥形杆(3)的第二连接过渡区(5)处的螺纹贯通不收尾。

...

【技术特征摘要】

1.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2)的端面上设置有内六角沉孔(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杆(3)与无螺纹光杆(4)的第一连接过渡区(6)设置r值为r25mm-r100mm的圆弧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叶片连接用抗疲劳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2)上螺纹的牙底(7)和牙尖(8)均为r圆弧过渡,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富谢桃红马斌龙刘春辉马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